当前位置:首页>>宫颈疾病
宫颈癌三阶梯筛查流程与意义详解
- 合肥长庚医院 时间:2025/8/29 编辑:合肥长庚医院
- 点击免费咨询
- 筛查时间选择:避开月经期(月经干净后 3-7 天 );检查前 48 小时避免性生活、阴道冲洗、阴道用药(如栓剂、凝胶),防止宫颈细胞被破坏或污染;
- 标本采集方法:医生用特制的宫颈刷(如 cytobrush 刷)插入宫颈管内 1-2cm,顺时针旋转 5-10 圈,采集宫颈管内及宫颈外口的脱落细胞(覆盖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处,此处是 HPV 感染与病变的高发区域);
- 结果判读标准:
- HPV 检测:结果分为 “高危型阳性”(需明确具体亚型,如 16 型阳性、18 型阳性)、“高危型阴性”;若为 16/18 型阳性,无论 TCT 结果如何,均需直接进入第二阶梯(阴道镜检查);
- TCT 检查:结果分为 “未见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细胞(NILM)”“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ASC-H)”“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鳞状细胞癌 / 腺癌”,其中 ASC-H、HSIL 需直接进入第二阶梯。
- 联合筛查结果正常(HPV 阴性 + TCT 正常):3-5 年后复查(联合筛查可延长至 5 年,单独 TCT 筛查需每 3 年复查);
- HPV 阳性(非 16/18 型)+TCT 正常:6-12 个月后再次复查 HPV+TCT,若 HPV 仍阳性或 TCT 出现异常,转诊阴道镜;
- HPV 阴性 + TCT 异常(ASC-US/LSIL):6-12 个月后复查 TCT,若仍异常,转诊阴道镜;
- HPV 阳性(任何高危型)+TCT 异常(ASC-US 及以上):直接转诊阴道镜;
- HPV16/18 型阳性(无论 TCT 结果):直接转诊阴道镜(因 16/18 型致病性强,即使细胞尚未异常,也需进一步排查)。
- 放大观察:通过 10-40 倍的光学放大,清晰显示宫颈表面的上皮形态、血管分布(正常宫颈血管呈规律的网状,病变区域血管呈点状、镶嵌状或不规则状);
- 化学染色:在宫颈表面涂抹 3% 醋酸溶液(醋酸试验),病变区域(如 CIN)因上皮增厚、细胞核密度增加,会出现 “白色上皮”(与周围正常上皮形成明显对比);再涂抹复方碘溶液(碘试验),病变区域因糖原缺乏,会呈现 “不着色区”,进一步明确病变范围;
- 定位活检:在阴道镜下标记 “白色上皮区”“碘不着色区” 等可疑区域,指导后续病理活检(仅在可疑区域取材,而非盲目取材),提高活检的阳性率( 性)。
- 适用人群:
- 初筛异常者:如 HPV16/18 型阳性、HPV 其他高危型阳性且 TCT 异常(ASC-US 及以上)、TCT HSIL/ASC-H(无论 HPV 结果);
- 临床症状可疑者:如接触性出血、阴道分泌物异常(脓性 / 血性伴恶臭)、妇科检查发现宫颈表面菜花样 / 溃疡状改变;
- 既往病变随访者:如宫颈锥切术后复查、CIN 治疗后随访,观察病变是否复发。
- 操作流程:
- 术前准备:与初筛要求一致,避开月经期,检查前 48 小时避免性生活、阴道冲洗;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类似妇科检查姿势),医生对外阴、阴道、宫颈进行常规消毒;
- 镜下观察:放置阴道窥器暴露宫颈,调整阴道镜焦距,先观察宫颈表面原始形态,再进行醋酸试验(涂抹 3% 醋酸后等待 1-2 分钟),观察白色上皮出现的部位与范围,最后进行碘试验,标记碘不着色区;
- 活检取样:用特制的活检钳在可疑区域取 2-4 块组织(每块直径约 2-3mm),放入装有福尔马林的标本瓶中,标注取样部位(如宫颈 1 点、5 点、9 点处),送病理科检查;
- 术后处理:活检后宫颈表面会有少量出血,医生会用纱布压迫止血(24 小时后自行取出),术后 1-2 周内避免性生活、盆浴,防止感染。
- 正常或炎症:醋酸试验无白色上皮,碘试验均匀着色,血管呈规律网状,无需活检或仅取 1 块组织排除病变;
- 低级别病变:醋酸试验出现薄的白色上皮,碘试验局部不着色,血管形态基本正常,需在白色上皮区取 1-2 块组织活检;
- 高级别病变:醋酸试验出现厚的白色上皮,边界清晰,碘试验明显不着色,伴随点状血管 / 镶嵌血管,需在病变中心及边缘取 2-3 块组织活检;
- 可疑癌:醋酸试验出现厚的白色上皮,伴随不规则血管(如螺旋状血管、异常分支血管),宫颈表面呈菜花样 / 溃疡状,需多部位(至少 3 块)活检,必要时取宫颈管搔刮物(评估宫颈管内是否存在病变)。
- 区分良性与恶性:明确宫颈组织是 “慢性炎症”“癌前病变(CIN)” 还是 “宫颈癌”,避免将炎症误判为病变,或遗漏早期宫颈癌;
- 明确病变级别:若为癌前病变,需区分 CINⅠ(低级别)、CINⅡ(中级别)、CINⅢ(高级别),不同级别对应的治疗策略不同(如 CINⅠ 可观察,CINⅡ-Ⅲ 需治疗);
- 确定癌症类型与分期:若为宫颈癌,需明确是 “鳞状细胞癌”(占 80%-85%)还是 “腺癌”(占 15%-20%),并通过病理判断肿瘤是否突破基底膜、侵犯深度(如 ⅠA1 期、ⅠA2 期),为后续手术或放化疗提供依据。
- 常见标本类型:
- 宫颈活检组织:从阴道镜下可疑区域获取的小块组织(2-4 块),适用于初筛异常、阴道镜提示病变的患者;
- 宫颈管搔刮物(ECC):用小刮匙搔刮宫颈管内组织,适用于阴道镜下宫颈管内可见病变、或 TCT 提示腺细胞异常(AGC)的患者,排除宫颈管内隐匿性病变;
- 宫颈锥切标本:通过 LEEP 刀(高频电波刀)或冷刀锥切术切除的部分宫颈组织(呈锥形),适用于阴道镜活检提示 CINⅡ-Ⅲ 级、或活检与临床症状不符(如活检为 CINⅠ 但 TCT 为 HSIL)的患者,既能明确诊断,又能治疗病变。
- 病理结果判读标准(核心分类):
- 良性病变:如 “宫颈慢性炎症伴鳞状上皮增生”“宫颈息肉”“宫颈纳氏囊肿”,无细胞异型性,无需特殊治疗,定期随访即可;
- 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CINⅠ 级):宫颈上皮细胞出现轻度异型性,局限于上皮层下 1/3,90% 可自行逆转,需每 6 个月复查 HPV+TCT,观察病变是否进展;
- 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CINⅡ-Ⅲ 级):宫颈上皮细胞出现中度至重度异型性,累及上皮层下 2/3 至全层,属于癌前病变,50% 以上会在 5 年内进展为宫颈癌,需立即治疗(如 LEEP 刀锥切术);
- 宫颈癌:
- 鳞状细胞癌:可见癌细胞(细胞大小不一、核染色深、核分裂象增多),突破上皮基底膜,侵犯宫颈间质;
- 腺癌:癌细胞来源于宫颈管腺体,呈腺管状排列,侵犯宫颈间质,需通过免疫组化(如 CK7、P16)进一步确诊。
- 良性病变:每年进行 1 次 HPV+TCT 筛查,若合并慢性炎症,可局部使用保妇康栓等药物缓解症状;
- CINⅠ 级:每 6 个月复查 HPV+TCT,持续 2 年,若病变持续或进展为 CINⅡ 级,需治疗;若 2 年内病变逆转,恢复常规筛查;
- CINⅡ-Ⅲ 级:可选 LEEP 刀锥切术,切除病变组织,术后每 3 个月复查 HPV+TCT,持续 2 年,若结果正常,延长至每 6 个月复查,5 年后恢复常规筛查;
- 宫颈癌:根据分期制定方案,ⅠA1 期可行宫颈锥切术(保留生育功能)或子宫切除术;ⅠA2 期至 ⅡA 期可选根治性子宫切除术 +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ⅡB 期及以上可选同步放化疗,术后定期随访(每 3 个月复查 1 次,持续 2 年)。
- 避免过度医疗:仅对初筛异常者进行阴道镜与活检,而非所有女性都接受有创检查(如阴道镜活检费用较高、有出血感染风险),降低医疗资源浪费与患者负担;
- 避免漏诊:通过 “HPV 检测找病因、TCT 找结果、阴道镜定位、病理确诊” 的多重验证,漏诊率降至 5% 以下,远低于单一检查(如单独 TCT 漏诊率约 20%),高危人群不被遗漏。
宫颈癌三阶梯筛查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宫颈癌早期发现体系,通过 “初筛 - 诊断 - 确诊” 的渐进式流程,实现 “从无症状人群中识别高危个体,从高危个体中明确病变,从病变中排除恶性” 的精准筛查目标。该流程基于 HPV 感染与宫颈癌的关联逻辑(高危型 HPV 持续感染→癌前病变→宫颈癌),能 提高早期病变检出率,将宫颈癌扼杀在癌前阶段(CINⅡ-Ⅲ 级治疗率近 100%)。以下从三阶梯筛查的具体流程、操作要点、适用人群及临床意义四方面展开详细解析。
一、宫颈癌三阶梯筛查的整体框架:从 “初筛” 到 “确诊” 的递进逻辑
宫颈癌三阶梯筛查并非单一检查,而是由 “第一阶梯:初筛(HPV 检测 + TCT 检查)、第二阶梯:诊断(阴道镜检查)、第三阶梯:确诊(病理活检)” 组成的系统化流程,各阶梯环环相扣,前一阶梯为后一阶梯提供筛选依据,后一阶梯验证前一阶梯的异常结果,最终通过病理活检明确诊断,避免漏诊与误诊。
简单来说,三阶梯筛查的核心逻辑是:先通过 初筛筛选出 “可能存在风险的人群”,再通过微创诊断聚焦 “可疑病变区域”,最后通过病理确诊明确 “是否存在癌前病变或宫颈癌”,既减少不必要的有创检查(如避免所有女性都做阴道镜),又高危人群不被遗漏,兼顾 “ 性” 与 “经济性”。
二、第一阶梯:初筛 —— 筛查,筛选高危人群
初筛是三阶梯筛查的基础,通过 HPV 检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与 TCT 检查(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的联合或单独应用,从普通人群中筛选出 HPV 持续感染或宫颈细胞异常的高危个体,是覆盖范围最广、最便捷的筛查环节。
(一)初筛方法:HPV 检测与 TCT 检查的选择与组合
目前临床推荐的初筛方案主要有 “HPV 检测单独筛查”“TCT 检查单独筛查”“HPV+TCT 联合筛查” 三种,不同方案的适用场景与 性存在差异:
(二)初筛操作要点:标本质量,减少误差
无论选择哪种初筛方案,标本采集的规范性直接影响检测结果 性,需注意以下要点:
(三)初筛结果处理:明确是否需要进入下一阶梯
初筛后需根据结果判断是否转诊至第二阶梯(阴道镜检查),具体处理原则如下:
三、第二阶梯:诊断 —— 阴道镜检查,聚焦可疑病变
阴道镜检查是连接 “初筛异常” 与 “病理确诊” 的关键环节,通过放大镜头观察宫颈表面形态,在 “可疑病变区域” 精准定位,为第三阶梯的病理活检提供依据,避免盲目活检导致的漏诊或过度取材。
(一)阴道镜检查的核心作用:可视化评估宫颈病变
阴道镜检查并非直接诊断疾病,而是通过以下方式 “发现可疑区域”:
(二)阴道镜检查的适用人群与操作流程
(三)阴道镜检查的结果判读:指导病理活检方向
阴道镜检查结果通常分为 “正常或炎症”“低级别病变(LSIL/CINⅠ)”“高级别病变(HSIL/CINⅡ-Ⅲ)”“可疑癌” 四类,主要基于 “醋酸试验、碘试验、血管形态” 综合判断:
四、第三阶梯:确诊 —— 病理活检,明确病变性质
病理活检是诊断宫颈癌前病变与宫颈癌的 “金标准”,通过显微镜观察宫颈组织的细胞形态,明确是否存在异型性、是否突破基底膜(区分癌前病变与宫颈癌),是三阶梯筛查的最终环节,也是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
(一)病理活检的核心价值:从 “细胞层面” 明确诊断
阴道镜检查仅能从 “形态学” 初步判断病变,而病理活检能从 “细胞与组织学” 层面明确诊断,具体价值包括:
(二)病理活检的标本类型与结果判读
(三)病理结果的临床处理原则
根据病理结果,医生会制定不同的处理策略,核心是 “良性随访、病变治疗、癌症规范诊疗”:
五、宫颈癌三阶梯筛查的临床意义:从 “预防” 到 “ 预后” 的多重价值
宫颈癌三阶梯筛查并非简单的 “检查组合”,而是通过系统化流程实现多重临床价值,是降低宫颈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关键手段:
(一)实现 “癌前病变早发现”,阻断癌变进程
宫颈癌的发生需经历 “HPV 持续感染→CINⅠ→CINⅡ→CINⅢ→宫颈癌” 的漫长过程(5-15 年),三阶梯筛查能在 “癌前病变阶段(CINⅡ-Ⅲ 级)” 发现病变 —— 此时病变局限于宫颈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通过 LEEP 刀等治疗可 100% 清除病变,完全阻断向宫颈癌的进展,避免发展为癌症后需切除子宫、放化疗的严重后果。
临床数据显示,规范开展三阶梯筛查的地区,宫颈癌前病变检出率提高 3-5 倍,宫颈癌发病率下降 40%-60%,充分体现 “预防胜于治疗” 的价值。
(二)提高早期宫颈癌检出率, 预后
即使病变已进展为宫颈癌,三阶梯筛查也能在早期(Ⅰ 期)发现 ——Ⅰ 期宫颈癌无明显症状,但通过初筛(HPV+TCT)异常→阴道镜→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早期宫颈癌(Ⅰ 期)5 年生存率达 90% 以上,通过手术治疗可治疗;而中晚期宫颈癌(ⅡB 期及以上)5 年生存率仅 30%-60%,且需接受放化疗,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三阶梯筛查通过 “早发现、早诊断”,将宫颈癌的治疗窗口前移,大幅 患者预后,减少晚期癌症的发生。
(三)避免过度医疗与漏诊,平衡 “ 性” 与 “经济性”
三阶梯筛查的递进式流程,能 避免两种极端:
上一篇:
HPV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发生的关联解析
下一篇:
宫颈癌前病变的分级与处理方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