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妇科疾病
性传播疾病实验室检查项目解析
- 合肥长庚医院 时间:2025/9/15 编辑:合肥长庚医院
- 点击免费咨询
- 涂片检查:采集尿道、宫颈、直肠等部位分泌物,制作涂片后进行革兰氏染色。在显微镜下,若观察到多形核白细胞内存在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对男性急性淋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其 率较高。然而,该方法易受其他杂菌干扰,尤其是女性患者,宫颈分泌物中杂菌较多,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故不适用于女性淋病的单独诊断。
- 培养检查:将采集的标本接种于含有特定抗生素的培养基,放置在 35℃、二氧化碳浓度为 5% - 10%的恒温箱中培养 1 - 2 天。若长出湿润露珠状菌落,且氧化酶、触酶试验均呈阳性,即可确诊淋病。培养法堪称诊断淋病的 “金标准”,其 性高,能 避免涂片检查的假阳性问题,对男性和女性患者均适用。此外,通过培养得到的菌株还可进一步开展药敏试验,为临床精准用药提供关键依据。
- 核酸检测:运用核酸扩增技术(如 PCR),检测临床标本中的淋病奈瑟菌核酸。该方法灵敏度极高,能在疾病早期、病原体载量较低时 检测,极大地提高了淋病的早期诊断率。而且操作相对简便、快速,可批量检测,在大规模筛查中具有显著优势。不过,核酸检测成本相对较高,且对实验室环境和操作人员技术要求严苛,需严格防止交叉污染,以免影响检测结果的 性。
- 非特异性抗体检测:如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等。这类检测方法简便快速,成本较低,适用于大规模初筛。非特异性抗体在梅毒感染早期即可出现,且抗体滴度与病情活动程度密切相关,可用于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例如,经过规范治疗后,若 RPR 或 TRUST 滴度逐渐下降,提示治疗 ;反之,若滴度升高,则可能表明病情复发或治疗不彻底。但该检测存在假阳性情况,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近期接种疫苗等,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呈假阳性,故初筛阳性后需进一步做确证试验。
- 特异性抗体检测:常见的有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等。此类检测针对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一旦感染梅毒,特异性抗体通常会终身阳性,可作为确诊梅毒的重要依据。与非特异性抗体检测联合应用,能 判断梅毒感染状态、病程分期及治疗效果。例如,TPPA 阳性且 RPR 滴度较高,提示现症感染;若 TPPA 阳性而 RPR 阴性,可能为既往感染已治疗或处于梅毒潜伏期。
- 暗视野显微镜检查:适用于一期梅毒硬下疳、二期梅毒扁平湿疣等皮肤黏膜损害期。采集病变部位渗出液或组织液,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若发现运动活泼的梅毒螺旋体,可直接确诊。该方法具有直观、快速的优点,但对标本采集和操作技术要求高,且仅在特定病程阶段适用,晚期梅毒因螺旋体数量极少,检出率较低。
- 脑脊液检查:对于怀疑神经梅毒的患者,脑脊液检查至关重要。通过检测脑脊液中的细胞计数、蛋白含量、梅毒抗体及核酸等指标,判断梅毒螺旋体是否侵犯神经系统。如脑脊液 VDRL(性病研究实验室玻片试验)阳性,对神经梅毒的诊断具有高度特异性,但该试验敏感性较低;而脑脊液 PCR 检测梅毒螺旋体核酸,灵敏度高,可辅助早期诊断神经梅毒。
- 抗体检测:是最常用的筛查方法,基于抗原 - 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人体感染 HIV 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相应抗体,一般感染后 4 - 6 周,部分感染者血液中可检测到抗体,3 个月时抗体检测的 率可达 99% 以上。常用的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等。ELISA 操作简便、成本低,适合大规模筛查,但存在一定假阳性率;CLIA 则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若抗体检测结果呈阳性,需进一步进行确证试验,如免疫印迹试验(WB),以明确诊断。
- 抗原抗体联合检测:可同时检测 HIV - 1 p24 抗原和 HIV 抗体,较单纯抗体检测能更早发现感染,窗口期可缩短至 2 - 4 周。在感染早期,病毒大量复制,血液中 p24 抗原先于抗体出现,抗原抗体联合检测增加了检测的敏感性,能及时发现处于窗口期的感染者,降低漏诊风险,对早期诊断和疫情防控意义重大。
- 核酸检测:直接检测 HIV 的 RNA 或 DNA,窗口期最短,感染后 1 - 2 周即可检出。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技术,可将样本中极微量的病毒核酸扩增数百万倍,实现精准检测。核酸检测灵敏度极高,可用于急性感染期、窗口期不确定或特殊人群(如新生儿、职业暴露后)的诊断。但该方法成本高昂,对实验室环境、设备及操作人员技术要求极为严格,且存在一定假阳性和假阴性可能,一般不作为常规筛查,多在抗体检测结果可疑或临床高度怀疑感染但抗体检测阴性时进行。
- 醋酸白试验:在疑似病变部位涂抹 5% 醋酸溶液,3 - 5 分钟后观察,若局部皮肤黏膜变白,呈阳性反应,提示可能为尖锐湿疣。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但特异性不高,一些其他良性病变(如龟头炎、外阴炎等)也可能出现假阳性,故仅作为初步筛查手段,不能单独确诊。
- HPV 核酸检测:采用 PCR、核酸杂交等技术,检测病变组织或分泌物中的 HPV DNA,可明确是否感染 HPV 以及具体型别。HPV 有多种亚型,其中高危型 HPV(如 16、18 型)持续感染与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相关,低危型 HPV(如 6、11 型)常引起尖锐湿疣。通过核酸检测明确 HPV 型别,对疾病诊断、病情评估及后续随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疣体组织进行切片、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形态。典型的尖锐湿疣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呈乳头瘤样增生,表皮浅层可见空泡细胞。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尖锐湿疣的金标准,可 判断病变性质,但属于有创检查,可能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且操作相对复杂,一般在其他检查结果不明确时选用。
- 病毒培养:采集水疱液、溃疡分泌物等标本,接种于特定细胞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若观察到细胞出现典型病变,如细胞肿胀、变圆、融合等,且经鉴定为 HSV,即可确诊。病毒培养是诊断生殖器疱疹的金标准,特异性极高,但该方法操作繁琐、耗时较长(一般需 2 - 10 天),对实验室条件要求高,且病毒培养阳性率受标本采集时间、保存条件等因素影响较大,故临床应用受限。
- 抗原检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试验、免疫酶染色等方法,检测病变部位标本中的 HSV 抗原。该方法快速简便,可在数小时内出结果,有助于早期诊断。但抗原检测灵敏度相对较低,尤其是在疾病后期或病毒载量较低时,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
- 抗体检测:检测血液中的 HSV 抗体,可分为 IgM 和 IgG 抗体。IgM 抗体在感染早期出现,一般持续 2 - 3 周,可作为近期感染的指标;IgG 抗体在感染后数周出现,可长期存在,提示既往感染。抗体检测不能区分 HSV - 1 型和 HSV - 2 型感染,且无法确定感染是近期还是既往发生,通常不作为诊断生殖器疱疹的可选方法,多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不典型病例的辅助诊断。
- 沙眼衣原体检测:
- 核酸检测:运用 PCR、连接酶链反应(LCR)等技术,扩增沙眼衣原体特异性核酸片段,灵敏度高,可检测出极少量病原体,是目前诊断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常用方法。该方法对标本采集要求相对较低,尿液、尿道或宫颈分泌物均可作为检测标本,适用于大规模筛查及早期诊断。
- 抗原检测: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直接免疫荧光法(DFA)等,检测标本中的沙眼衣原体抗原。抗原检测操作简便、快速,但灵敏度低于核酸检测,易出现假阴性结果,一般用于基层医疗机构或对检测 性要求相对不高的场景。
- 细胞培养:将标本接种于特定细胞株进行培养,观察细胞病变情况,若细胞出现包涵体等典型病变,可确诊沙眼衣原体感染。细胞培养是诊断沙眼衣原体感染的金标准,特异性强,但操作复杂、耗时久(需 3 - 7 天),对实验室条件和技术人员要求高,临床应用较少,主要用于科研及疑难病例诊断。
- 支原体检测:
- 核酸检测:通过 PCR 等技术检测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等病原体的核酸,灵敏度高,可快速 判断是否感染支原体。核酸检测不受标本中杂菌影响,且能同时检测多种支原体,适用于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 培养检查:将标本接种于含有特殊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2 - 5 天,观察是否有支原体生长。若培养基颜色改变或出现浑浊,提示可能有支原体生长,进一步通过生化反应等方法鉴定支原体种类。培养检查可明确支原体的药物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用药依据,但操作相对繁琐,且部分支原体生长缓慢,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
性传播疾病(STDs)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其传播途径主要为性接触、母婴传播及血液传播。由于早期症状隐匿,部分患者甚至毫无察觉,极易延误治疗时机,进而引发严重并发症。因此,实验室检查在性传播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防控中起着关键作用,能够精准识别病原体,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一、细菌类性传播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一)淋病
淋病由淋病奈瑟菌感染所致,主要侵犯泌尿生殖系统黏膜。实验室检查方法多样,各有优势与适用场景。
(二)梅毒
梅毒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发,病程复杂,可累及全身多系统。其实验室检查主要围绕梅毒螺旋体的特异性抗体和非特异性抗体展开。
二、病毒类性传播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一)艾滋病
艾滋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严重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实验室检测是诊断艾滋病的关键手段,主要包括抗体检测、抗原抗体联合检测及核酸检测。
(二)尖锐湿疣
尖锐湿疣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主要侵犯生殖器、肛门周围皮肤黏膜。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及分型。
(三)生殖器疱疹
生殖器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引起,分为 HSV - 1 型和 HSV - 2 型,HSV - 2 型是主要致病亚型。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病毒培养、抗原检测及抗体检测。
三、其他病原体所致性传播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一)非淋菌性尿道炎
非淋菌性尿道炎主要由沙眼衣原体、生殖支原体、解脲脲原体等感染引起。实验室检查以病原体检测为主。
(二)阴道毛滴虫病
阴道毛滴虫病由阴道毛滴虫感染引起,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实验室检查以显微镜检查为主。采集阴道分泌物或尿道分泌物,制成湿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若发现呈梨形、具有鞭毛且运动活泼的阴道毛滴虫,即可确诊。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但对检验人员技术要求较高,且受标本采集、保存条件等因素影响,阳性率有限。为提高检出率,可采用培养法,将标本接种于特殊培养基中培养,观察有无滴虫生长,培养法敏感性高于显微镜检查,但操作相对复杂,耗时较长(一般需 3 - 5 天)。
性传播疾病实验室检查项目丰富多样,每种检查方法都有其独特的原理、优势及局限性。临床医生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病史、体征及流行病学资料,合理选择检查项目,以实现性传播疾病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及 防控。同时,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革新,实验室检查在性传播疾病诊疗中的价值将愈发凸显,为保护公众健康发挥更大作用。
上一篇:
艾滋病窗口期与检测方法的科学性
下一篇:
安全性行为在疾病预防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