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妇科炎症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如何诊断与治疗
- 合肥长庚医院 时间:2025/9/17 编辑:合肥长庚医院
- 点击免费咨询
- 高发人群:青春期女性(HPO 轴尚未发育成熟,排卵不规律)、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衰退,卵泡储备减少,排卵频率下降);育龄期女性若长期压力大、过度节食、肥胖或患多囊卵巢综合征,也可能出现无排卵。
- 核心机制:卵巢不排卵,导致孕激素缺乏,子宫内膜仅受雌激素持续刺激而不断增生,缺乏孕激素的 “转化与稳定” 作用,最终因内膜过度增生而突破性出血(如长时间闭经后突然大量出血),或因内膜不规则脱落而淋漓不尽。
- 典型症状:月经周期极不规律(如周期延长至 35 天以上,或缩短至 21 天以下,甚至闭经数月);出血量波动大(可从点滴出血到大量出血,伴随血块);出血持续时间长(超过 7 天,甚至 10-15 天),易引发贫血(如头晕、乏力、面色苍白)。
- 高发人群:20-40 岁有排卵的女性,常与 “黄体功能异常” 相关。
- 核心机制:卵巢虽能排卵,但排卵后形成的黄体功能异常(如黄体功能不足、黄体萎缩不全),导致孕激素分泌异常,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脱落与修复。
- 黄体功能不足:黄体期缩短(正常 12-14 天,缩短至 10 天以内),孕激素分泌不足,子宫内膜提前脱落,表现为 “月经周期缩短”(如 20 天左右来潮)、“经前点滴出血”(来潮前 3-5 天少量出血)。
- 黄体萎缩不全:黄体退化缓慢,孕激素持续分泌,子宫内膜脱落延迟,表现为 “经期延长”(月经持续 7 天以上,甚至 10 天)、“经后淋漓不尽”(月经结束后仍有少量褐色出血)。
- 典型症状:月经周期相对规律,但存在 “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经前 / 经后出血” 等问题,出血量通常中等,贫血风险低于无排卵型功血,但长期反复出血仍可能影响受孕(如黄体功能不足可能导致胚胎着床困难)。
- 出血相关信息:记录近 6 个月的月经周期(天数)、出血持续时间、出血量(如每天更换卫生巾数量、是否有血块)、出血模式(如是否规律、是否有经前 / 经后出血);若为围绝经期女性,需询问是否有潮热、盗汗等卵巢衰退症状。
- 既往病史:是否有贫血(如既往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降低)、内分泌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是否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如避孕药、雌激素类药物)或抗凝药。
- 生活习惯:是否有过度节食、肥胖、长期熬夜、高强度运动等可能影响内分泌的因素;是否有性生活,排除妊娠相关出血(如宫外孕、流产,这是育龄期女性异常出血的重要排查项)。
- 妇科检查:通过阴道窥器观察阴道、宫颈是否有炎症、息肉、溃疡(排除宫颈出血);通过双合诊触摸子宫大小、质地(排除肌瘤、子宫腺肌症)、附件区是否有包块(排除卵巢囊肿),若子宫增大、质地硬,需警惕器质性病变。
- 全身检查:检查面色、结膜、甲床是否苍白(判断贫血程度);测量体重、BMI(肥胖或消瘦均可能影响内分泌);检查乳房是否有溢乳(排除高泌乳素血症,也可能导致月经紊乱)。
- 尿 HCG / 血 HCG 检测:育龄期女性必做,排除宫外孕、流产、葡萄胎等妊娠相关出血(此类出血易被误认为功血,若漏诊可能危及生命)。
- 妇科超声检查(经阴道或经腹部):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可观察子宫内膜厚度(无排卵型功血患者内膜通常增厚且回声不均)、是否有内膜息肉、肌瘤、卵巢囊肿等;若内膜厚度超过 12mm(育龄期)或 8mm(围绝经期),需警惕内膜过度增生,可能需进一步做 “诊断性刮宫”。
- 宫颈筛查(HPV+TCT):若出血伴随 “接触性出血” 或白带异常,需排查宫颈病变(如宫颈炎、宫颈癌前病变),避免将宫颈出血误认为功血。
- 血常规 + 凝血功能检查:判断是否因出血导致贫血(血红蛋白<110g/L 为轻度贫血,<90g/L 为中度贫血),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此类疾病也可能引发异常出血,需与功血鉴别)。
- 性激素六项检测:在月经周期的特定时间抽血(无排卵型功血患者可随时检测,排卵型功血患者需在黄体期检测),包括雌激素(E2)、孕激素(P)、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泌乳素(PRL)。
- 无排卵型功血:孕激素(P)水平极低(<3ng/ml),雌激素(E2)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LH/FSH 比值可能升高(提示多囊卵巢倾向);围绝经期患者 FSH 水平升高(>25IU/L),提示卵巢功能衰退。
- 排卵型功血(黄体功能不足):黄体期孕激素(P)水平低于正常(<10ng/ml),LH 峰值后移或强度不足。
- 甲状腺功能检查(TSH、FT3、FT4):甲状腺功能异常(甲亢或甲减)会影响 HPO 轴功能,导致月经紊乱甚至功血,需常规排查;甲减患者常伴随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甲亢患者可能伴随月经减少或闭经。
- 诊断性刮宫(诊刮):适用于以下情况:①围绝经期女性(排除内膜癌风险);②超声提示内膜增厚或回声不均;③药物治疗无效、出血量大且贫血严重。通过刮取子宫内膜组织做病理检查,可明确内膜是否存在 “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或 “内膜癌”,同时兼具 “止血” 作用(刮除增厚内膜后出血可快速停止)。
- 基础体温测定(BBT):简单易行的自我监测方法,通过连续测量晨起舌下体温,判断是否排卵:
- 无排卵型功血:BBT 呈 “单相型”(体温持续在 36.5℃左右,无排卵后因孕激素升高导致的 “双相体温”)。
- 排卵型功血:BBT 呈 “双相型”,但黄体功能不足者 “高温相缩短”(<12 天),黄体萎缩不全者 “高温相下降缓慢”(体温下降后仍有出血)。
- 雌激素止血:适用于无排卵型功血、血红蛋白<80g/L 的严重贫血患者(青春期、育龄期为主)。
- 机制:大剂量雌激素可快速促进子宫内膜修复,减少出血;待出血停止后,逐渐减量至维持剂量,再联合孕激素转化内膜,避免内膜再次过度增生。
- 常用药物:戊酸雌二醇(补佳乐),初始剂量 4-6mg / 天,分 2-3 次口服,出血停止后每 3 天减量 1/3,直至维持剂量 1mg / 天,维持 21 天,最后 10 天加用孕激素(如地屈孕酮 10mg / 天),停药后等待撤退性出血(类似月经)。
- 孕激素止血:适用于无排卵型功血、血红蛋白>80g/L 的患者,或排卵型功血(黄体功能异常)。
- 机制:孕激素可将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促进内膜同步脱落,达到 “药物性刮宫” 的止血效果(出血停止后,停药 3-7 天会出现撤退性出血,需告知患者避免恐慌)。
- 常用药物:地屈孕酮(10mg / 次,2 次 / 天,口服 10-14 天)、醋酸甲羟孕酮(MPA,10mg / 天,口服 10-14 天);若出血量大,可短期使用 孕激素(如炔诺酮 5mg / 次,3 次 / 天,出血停止后逐渐减量)。
- 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COCs):适用于无排卵型功血的育龄期女性(无避孕药禁忌证),或排卵型功血需快速止血并调整周期者。
- 机制:含雌激素和孕激素,可直接抑制排卵,稳定子宫内膜,快速止血且调整周期。
- 常用药物:屈螺酮炔雌醇片(优思明)、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妈富隆),出血期每天 1-2 片,出血停止后维持 21 天,停药 7 天再开始下一周期,连续使用 3-6 个周期。
- 止血药物辅助:若出血较多,可联合使用氨甲环酸(1g / 次,3 次 / 天,口服 3-5 天),减少出血量,但不可单独使用(无法解决内膜增生问题,治标不治本)。
- 诊断性刮宫(诊刮):兼具 “诊断” 和 “止血” 作用,适用于围绝经期女性、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出血患者;刮除增厚的子宫内膜后,出血可快速停止,同时病理检查排除内膜癌。
- 宫腔镜下内膜切除术:适用于无生育需求、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功血患者(如围绝经期女性),通过宫腔镜切除部分或全部子宫内膜,减少出血;但术后可能影响生育,需严格评估。
- 青春期女性:目标是 “建立规律周期,促进 HPO 轴成熟”,可选 “雌孕激素序贯疗法”。
- 方案:月经第 5 天开始口服雌激素(戊酸雌二醇 1mg / 天),连续 21 天,最后 10 天加用孕激素(地屈孕酮 10mg / 天),停药后撤退性出血,连续治疗 3-6 个周期,多数患者可恢复自主排卵。
- 围绝经期女性:目标是 “控制出血,预防内膜增生与癌前病变”,可选 “孕激素后半周期疗法” 或 “复方短效避孕药(需评估血栓风险)”。
- 方案 1(孕激素后半周期):月经第 11-14 天开始口服孕激素(地屈孕酮 10mg / 天),连续 10-14 天,停药后出血,每周期重复,连续使用 6-12 个月,定期复查内膜厚度。
- 方案 2(复方短效避孕药):适用于 40 岁以下、无血栓风险(如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的围绝经期女性,连续服用 3-6 个周期,既能调整周期,又能缓解潮热等更年期症状。
- 育龄期无生育需求女性:可选择 “复方短效避孕药”( 、方便,同时避孕),或 “孕激素后半周期疗法”;若有生育需求,止血后需监测排卵,必要时使用促排卵药物(如克罗米芬)帮助受孕。
- 黄体功能不足:目标是 “补充孕激素,延长黄体期”。
- 方案:月经第 14-15 天开始口服孕激素(地屈孕酮 10mg / 天),连续 10-12 天,停药后出血,连续治疗 3-6 个周期;若有生育需求,可在排卵后开始用药,不影响胚胎着床。
- 黄体萎缩不全:目标是 “促进黄体及时退化,同步内膜脱落”。
- 方案:月经第 5-7 天开始口服短效避孕药(如优思明),连续 21 天,通过抑制排卵减少黄体形成,调整内膜脱落节奏;或使用孕激素后半周期疗法,帮助内膜同步转化与脱落。
- 纠正贫血:若患者存在贫血,需同时补充铁剂(如琥珀酸亚铁 0.2g / 次,3 次 / 天,口服),搭配维生素 C(促进铁吸收),直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110g/L);严重贫血(血红蛋白<60g/L)需输血治疗。
-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过度节食、熬夜、高强度运动,保持规律作息;肥胖患者需控制体重(BMI 维持在 18.5-23.9),减少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风险;青春期女性需避免精神压力过大,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
- 子宫内膜切除术:适用于无生育需求、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功血患者(如长期出血导致贫血,且避免长期用药),通过宫腔镜切除内膜组织,减少出血甚至闭经,术后需定期复查内膜情况。
- 子宫切除术:作为 “最后选择”,仅适用于以下情况:①内膜病理提示 “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且无生育需求;②药物、内膜切除术均无效,出血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患者无生育需求。
- 误区 1:认为 “出血会自行停止”,拖延就医:无排卵型功血若长期不治疗,可能出现 “闭经后大量出血”,引发重度贫血,甚至休克,需及时就医。
- 误区 2:自行服用 “止血药”(如云南白药):止血药仅能暂时减少出血量,无法解决内分泌紊乱的根本问题,反而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治疗。
- 误区 3:围绝经期女性忽视 “异常出血”:围绝经期是内膜癌的高发期,异常出血需首先排除内膜癌,不可直接诊断为功血,需通过诊刮或病理检查确认。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 “功血”)是女性生殖内分泌紊乱引发的常见妇科病症,核心特征为无器质性病变(如肌瘤、息肉、炎症)的子宫异常出血,多见于青春期、围绝经期女性,育龄期女性也可能因压力、内分泌波动诱发。由于其症状易与其他阴道出血疾病混淆,精准诊断与科学治疗对避免贫血、不孕等并发症至关重要。以下从定义分类、诊断流程、治疗方案三方面展开详细解析。
一、基础认知:功血的定义与核心类型
功血的本质是下丘脑 - 垂体 - 卵巢轴(HPO 轴)功能紊乱,导致激素分泌失衡,进而引发子宫内膜异常增生、脱落,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出血量异常(过多或淋漓不尽)。根据卵巢功能状态,可分为 “无排卵型功血” 和 “排卵型功血” 两类,二者在发病人群、症状特点上差异显著:
1. 无排卵型功血:最常见类型,占功血的 70%-80%
2. 排卵型功血:多发生于育龄期女性
二、精准诊断:功血的诊断流程与关键检查
功血的诊断核心是 “排除器质性病变 + 确认内分泌紊乱”,需通过 “病史采集 - 体格检查 - 辅助检查” 三步流程,逐步排除肌瘤、息肉、宫颈病变、癌症等病理性因素,最终明确功血类型与病因:
1. 第一步:详细病史采集,初步判断方向
医生会重点询问以下信息,为诊断提供基础依据:
2. 第二步:体格检查,排除局部病变
3. 第三步: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与分型
需通过以下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并确认内分泌异常,是功血诊断的 “关键环节”:
(1)排除妊娠与器质性病变的检查
(2)评估内分泌状态,明确功血类型的检查
三、科学治疗:功血的治疗原则与方案
功血的治疗需遵循 “先止血、再调整周期、预防复发” 的原则,同时结合患者年龄、出血严重程度、是否有生育需求等因素,选择 “药物治疗” 或 “手术治疗”,避免盲目止血导致内分泌进一步紊乱。
1. 紧急处理:大量出血时的 “止血优先”
若患者出血量大(如 1 小时湿透 1 片卫生巾,伴随血块)、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中度以上贫血症状,需先紧急止血,纠正贫血,再后续调整周期:
(1)药物止血:可选方案,适用于大多数患者
(2)手术止血:适用于药物止血无效或有内膜癌风险者
2. 后续治疗:调整周期,预防复发
止血后需通过 “周期调控” 恢复正常月经模式,避免再次出现异常出血,同时根据患者年龄和生育需求选择方案:
(1)无排卵型功血的周期调整
(2)排卵型功血的周期调整
3. 辅助治疗:纠正贫血与生活方式调整
4. 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特殊情况
四、关键提醒:避免误区,及时规范治疗
功血虽为 “功能性” 疾病(无器质性病变),但长期忽视可能导致严重贫血、子宫内膜增生(甚至癌前病变)、不孕等并发症,需避免以下误区:
总之,功血的诊断核心是 “排除器质性病变 + 明确内分泌类型”,治疗需结合年龄、生育需求 “个体化制定”,遵循 “止血 - 调周期 - 防复发” 的流程。女性若出现月经周期紊乱、出血量异常,需及时就医,通过规范检查与治疗,多数可恢复正常月经模式,避免并发症风险。
上一篇:
排卵期出血的特点与处理方法浅析
下一篇:
绝经后阴道出血的病因与就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