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妇科炎症
阴道出血的妇科检查项目指南
- 合肥长庚医院 时间:2025/9/17 编辑:合肥长庚医院
- 点击免费咨询
- 检查目的:直观观察生殖器官外观,判断是否存在局部损伤、炎症、肿物等肉眼可见病变;
- 检查内容:
- 外阴:观察是否有红肿、破损、溃疡(如骑跨伤导致的外阴撕裂)、异常肿物(如外阴癌少见,但需排查);
- 阴道:用阴道窥器撑开阴道,观察阴道黏膜是否充血、出血点(如阴道炎导致的黏膜破损)、分泌物颜色 / 气味(如脓性白带提示炎症);
- 宫颈:重点观察宫颈是否有糜烂样改变、息肉、溃疡、接触性出血(用棉签轻触宫颈,若有出血需警惕病变);
- 子宫及附件:通过双合诊(一手放入阴道,一手按压下腹部)触摸子宫大小、质地(如肌瘤导致子宫增大变硬)、压痛(如内膜炎有压痛),附件区是否有包块(如卵巢囊肿)、压痛(如盆腔炎);
- 适用场景:所有阴道出血患者,尤其适用于排查外阴阴道损伤、宫颈炎、宫颈息肉等肉眼可见病变。
- 检查目的:排查阴道炎症(如滴虫性、霉菌性、细菌性阴道炎),明确是否为炎症刺激引发的出血;
- 检查方法:用棉签取阴道分泌物,检测 pH 值(正常阴道 pH 3.8-4.5,炎症时 pH 升高,如滴虫性阴道炎 pH>5.0),并通过显微镜观察分泌物中是否有滴虫、霉菌孢子、线索细胞(细菌性阴道病特征);
- 适用场景:出血伴随外阴瘙痒、白带异常(如豆腐渣样、黄绿色泡沫状、有异味)的患者,或绝经后出血(排查萎缩性阴道炎)。
- 检查目的:排除妊娠相关出血(如宫外孕、先兆流产、不全流产),这是育龄期女性(20-44 岁)阴道出血的首要排查项;
- 检查方法:
- 尿 HCG:便捷快速,用晨尿检测,10 分钟出结果,阳性提示妊娠,阴性可初步排除(停经<35 天可能假阴性);
- 血 HCG:灵敏度更高,可定量检测(单位:IU/L),不仅能确认妊娠,还能通过数值变化判断妊娠状态(如宫外孕时血 HCG 增长缓慢,流产时血 HCG 下降);
- 适用场景:育龄期有性生活的女性,尤其出血伴随停经史、腹痛(如宫外孕单侧腹痛)、恶心乏力(早孕反应)的患者。
- 检查目的:清晰显示子宫、卵巢、输卵管的结构,排查子宫肌瘤、内膜息肉、卵巢囊肿、内膜增厚等器质性病变,是判断出血是否由结构异常引发的核心检查;
- 检查方法:
- 经阴道超声:分辨率更高,适用于有性生活的女性,无需憋尿,可清晰显示内膜厚度(如绝经后内膜>5mm 需警惕病变)、肌瘤位置大小、息肉形态;
- 经腹部超声:适用于无性生活、未婚女性或阴道畸形者,需憋尿使膀胱充盈,便于观察盆腔结构;
- 典型超声表现:
- 肌瘤:子宫肌层内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
- 内膜息肉:宫腔内高回声结节,多有蒂;
- 内膜增厚:增殖期内膜>10mm、分泌期>15mm、绝经后>5mm,提示内膜异常增生;
- 卵巢囊肿:卵巢区无回声或低回声区,如黄体囊肿多为生理性,直径<5cm;
- 适用场景:所有阴道出血患者,尤其适用于排查肌瘤、息肉、内膜增生、卵巢囊肿等器质性病变,是后续是否需进一步检查(如诊刮、宫腔镜)的重要依据。
- 检查目的:筛查宫颈细胞是否有异常(如炎症细胞、癌前病变细胞、癌细胞),是宫颈癌筛查的基础项目;
- 检查方法:用特制取样刷在宫颈口旋转 3-5 圈,采集宫颈表面及宫颈管内的细胞,制成薄片后染色观察;
- 结果解读:分为正常、炎症、ASC-US(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细胞)、LSIL(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鳞癌 / 腺癌,若为 ASC-US 及以上,需进一步做 HPV 检测或阴道镜活检;
- 适用场景:所有有性生活的女性,尤其接触性出血、宫颈外观异常(如糜烂样改变、溃疡)的患者。
- 检查目的:检测是否感染高危型 HPV(如 HPV16、18 型,引发宫颈癌的主要亚型),明确宫颈病变的致病诱因;
- 检查方法:与 TCT 同步取样,通过核酸检测技术检测 HPV 分型,区分高危型与低危型;
- 联合筛查意义:TCT+HPV 联合筛查可提高宫颈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率>90%),优于单独筛查,尤其适用于 30 岁以上女性;
- 适用场景:TCT 结果异常(如 ASC-US)、接触性出血、有宫颈癌家族史的患者,或作为 30 岁以上女性的常规筛查。
- 检查目的:确诊宫颈病变(如 CIN、宫颈癌),是宫颈病变诊断的 “金标准”;
- 检查方法:用阴道镜放大宫颈(10-40 倍),观察宫颈表面血管形态(病变区域血管异常增生),在可疑区域取 1-4 块组织(活检),送病理检查;
- 适用场景:TCT 提示 HSIL 或 ASC-H、HPV16/18 型阳性、宫颈外观明显异常(如菜花样肿物)的患者,或接触性出血反复出现且基础筛查异常者。
- 检查目的:排查子宫内膜癌,明确内膜病理类型(如萎缩性内膜、内膜增生、内膜癌),是诊断内膜癌的金标准;
- 检查方法:
- 诊刮:通过刮匙刮取宫腔内不同部位的内膜组织,送病理检查,兼具 “诊断” 与 “止血” 作用(如内膜增生出血,刮除内膜后出血减少);
- 宫腔镜活检:更精准,通过宫腔镜直接观察宫腔内情况(内膜形态、是否有息肉 / 肿物),在可疑区域取组织,避免诊刮的 “盲刮” 导致漏诊;
- 适用场景:绝经后出血,尤其超声提示内膜厚度>5mm、内膜回声不均的患者,或合并肥胖、糖尿病(内膜癌高危因素)的患者。
- 检查目的:辅助判断是否为卵巢癌(卵巢癌可能分泌雌激素,刺激内膜出血),或内膜癌的病情严重程度;
- 参考值:CA125 正常<35U/ml,HE4 正常<150pmol/L,若两者均升高,需警惕卵巢癌,进一步做盆腔增强 MRI 或 CT;
- 适用场景:绝经后出血伴随腹胀、腹部包块(卵巢癌可能)的患者,或内膜癌患者评估病情。
- 检查目的:评估下丘脑 - 垂体 - 卵巢轴(HPO 轴)功能,明确是否为内分泌紊乱(如无排卵、多囊卵巢综合征)引发的功血;
- 检查时间:
- 无排卵型功血:可随时检测,孕酮<3ng/ml 提示无排卵;
- 怀疑排卵异常:月经第 2-4 天(卵泡期)检测 FSH、LH(评估卵巢储备),月经第 21 天(黄体期)检测孕酮(>10ng/ml 提示排卵);
- 典型结果:
- 无排卵型功血:孕酮极低,雌激素正常或轻度升高,LH/FSH 比值正常;
- 多囊卵巢综合征:睾酮升高,LH/FSH>2;
- 适用场景:青春期出血、周期极不规律(如闭经后大出血)、伴随多毛痤疮(多囊倾向)的患者。
- 检查目的:评估贫血程度(血红蛋白<110g/L 为轻度贫血,<90g/L 为中度,<60g/L 为重度),排查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
- 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若血小板减少(<100×10⁹/L)或 PT/APTT 延长,提示凝血异常,需转诊血液科;
- 适用场景:青春期出血量大(如 1 小时湿透卫生巾)、伴随牙龈出血、皮肤瘀斑(凝血异常表现)的患者。
- 检查目的:判断是否排卵及黄体功能,是简单易行的自我监测方法;
- 检查方法:每天晨起醒来后(未起床、未活动),用舌下体温计测体温,连续记录 21-28 天,绘制体温曲线;
- 结果解读:
- 排卵型功血(黄体功能不足):BBT 呈双相型,但高温相缩短(<12 天),体温上升幅度<0.3℃;
- 黄体萎缩不全:BBT 双相型,但高温相下降缓慢(体温下降后仍有出血);
- 适用场景:育龄期出血伴随经期延长(>7 天)、经前点滴出血的患者,辅助判断黄体功能。
- 检查目的:通过内膜组织病理检查,明确是否为黄体功能不足导致的内膜转化不全;
- 检查时间:黄体功能不足者在月经来潮前 1-2 天活检,黄体萎缩不全者在月经来潮第 5 天活检;
- 典型病理结果:黄体功能不足表现为 “内膜分泌反应不良”(腺体小、糖原少),黄体萎缩不全表现为 “分泌期内膜与增殖期内膜并存”;
- 适用场景:基础体温提示黄体功能异常,或有生育需求(如黄体功能不足导致不孕)的患者。
- 检查调整:避免经阴道超声、阴道窥器检查、宫颈取样,改用经腹部超声(需憋尿)、直肠超声(更清晰),若怀疑宫颈病变,可通过直肠指检或经腹部超声间接评估;
- 适用场景:青春期未婚女性出血,排查功血、子宫发育异常(如纵隔子宫)。
- 针对性检查:
- 超声检查(经阴道或经腹部):明确宫内妊娠(排除宫外孕),观察孕囊位置(如宫外孕孕囊在输卵管)、胎心胎芽(判断是否存活,排除稽留流产);
- 孕酮检测:辅助判断胚胎发育情况(孕早期孕酮>25ng/ml 提示胚胎存活良好,<15ng/ml 提示流产风险高);
- 适用场景:出血伴随停经、早孕反应的育龄期女性,排查宫外孕、先兆流产、不全流产。
- 强化检查:
- 宫颈癌筛查:提前至 21 岁开始,每 3 年一次 TCT,或每 5 年一次 TCT+HPV 联合筛查,持续至 65 岁;
- 内膜癌筛查:围绝经期(45-54 岁)每年做经阴道超声(监测内膜厚度),若有异常及时做诊刮;
- 适用场景:一级亲属(母亲、姐妹)患过妇科癌症的女性,出血时需更积极排查恶性病变。
- 检查时间选择:
- 妇科常规检查、TCT/HPV、超声: 时间为月经干净后 3-7 天,避免经期检查(影响结果,增加感染风险);
- 激素六项(卵泡期):月经第 2-4 天;
- 诊刮、宫腔镜:月经干净后 3-7 天,或异常出血时(止血同时诊断);
- 检查前准备:
- 经阴道超声 / 妇科查体:检查前 24 小时避免性生活、阴道冲洗、阴道用药,以免影响分泌物检查结果;
- 经腹部超声:检查前 1 小时喝 500-800ml 水,憋尿至膀胱充盈(能清晰看到子宫);
- 血 HCG 检测:无需空腹,随时可查;
- 检查后护理:
- 宫颈取样(TCT/HPV)、活检后:可能有少量点滴出血,持续 1-2 天,24 小时内避免性生活、盆浴,保持外阴清洁;
- 诊刮、宫腔镜后:出血可能持续 3-5 天,遵医嘱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避免剧烈运动,若出血超过 7 天或伴随发热,及时就医。
- 所有患者先做 “妇科查体 + 白带常规 + HCG + 超声”,排除感染、妊娠、器质性病变;
- 接触性出血加做 “TCT+HPV + 阴道镜活检”,排查宫颈病变;
- 绝经后出血加做 “诊刮 / 宫腔镜 + 肿瘤标志物”,排查内膜癌、卵巢癌;
- 青春期 / 功血加做 “激素六项 + 凝血功能 + BBT”,评估内分泌与凝血;
- 特殊人群(未婚、妊娠、癌症家族史)调整检查方式,避免漏诊。
阴道出血的病因复杂,从生理性排卵期出血到病理性宫颈病变、内膜癌均可能引发,科学的妇科检查是明确病因的核心环节。不同出血类型(如非经期出血、接触性出血、绝经后出血)对应的检查重点不同,需遵循 “先基础排查、再针对性深入、最后特殊确认” 的流程,避免漏诊或过度检查。以下从 “基础必查项目、分场景针对性项目、特殊人群检查、检查注意事项” 四方面,详细解析阴道出血时的妇科检查方案。
一、基础必查项目:所有阴道出血患者均需完成,初步缩小病因范围
无论出血类型、年龄或伴随症状,以下 4 项检查为基础必查内容,可快速排除感染、妊娠、器质性病变等常见诱因,为后续诊断提供方向:
1. 妇科常规查体(外阴、阴道、宫颈、子宫及附件检查)
2. 白带常规 + 阴道 pH 检测
3. 尿 HCG 或血 HCG 检测
4. 经阴道或经腹部妇科超声
二、分场景针对性检查:根据出血类型、年龄、伴随症状选择,明确病因
基础检查后,需根据出血的具体特点(如接触性出血、绝经后出血)、年龄(如青春期、围绝经期)进一步选择针对性检查,精准定位病因:
1. 针对 “接触性出血”(性生活后、妇科检查后出血):排查宫颈病变
接触性出血多与宫颈疾病相关(如宫颈炎、CIN、早期宫颈癌),需重点进行宫颈相关检查:
(1)宫颈细胞学检查(TCT/LCT)
(2)HPV 检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
(3)阴道镜检查 + 宫颈活检
2. 针对 “绝经后出血”(最后一次月经≥1 年):排查内膜癌、宫颈癌
绝经后出血恶性风险较高(10%-20%),需重点排查子宫内膜癌与宫颈癌,除基础检查外,需增加以下项目:
(1)诊断性刮宫(诊刮)或宫腔镜下内膜活检
(2)肿瘤标志物检测(CA125、HE4)
3. 针对 “青春期出血”(12-19 岁):排查功血、凝血异常
青春期出血多为无排卵型功血,器质性病变少见,需重点排查内分泌与凝血功能:
(1)激素六项检测(雌二醇、孕酮、FSH、LH、泌乳素、睾酮)
(2)血常规 + 凝血功能检查
4. 针对 “排卵型功血”(育龄期,周期规律但经期延长 / 经前出血):评估黄体功能
排卵型功血多因黄体功能不足或萎缩不全,需通过以下检查明确:
(1)基础体温测定(BBT)
(2)子宫内膜活检(增殖期 / 分泌期活检)
三、特殊人群检查:根据年龄、基础疾病调整,避免漏诊风险
1. 无性生活女性 / 未婚女性
2. 妊娠期女性(出血伴随停经、恶心)
3. 有癌症家族史的女性(如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家族史)
四、检查注意事项:检查 性,减少不适
总结:阴道出血检查的核心逻辑
阴道出血的检查需遵循 “先排除致命风险(如宫外孕、癌症),再明确良性病因(如炎症、功血)” 的逻辑,具体流程可总结为:
通过规范的检查流程,可精准定位病因,为后续治疗(如炎症用抗生素、肌瘤用手术、癌症用放化疗)提供依据,避免因盲目检查或漏查延误病情。
上一篇:
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特点与管理
下一篇:
反复阴道出血的长期健康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