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妇科疾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痛经加重是否为关键信号?
- 合肥长庚医院 时间:2025/10/14 编辑:合肥长庚医院
- 点击免费咨询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因子宫内膜组织异常生长在子宫腔外(如卵巢、盆腔腹膜、子宫直肠陷凹等部位),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其中痛经加重是临床中最典型且易被忽视的信号之一。不少女性将痛经加重视为 “正常生理反应”,延误了诊断与治疗,进而可能导致盆腔粘连、不孕等严重后果。明确痛经加重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联、掌握病症的典型表现,对早期识别病情至关重要。
从临床特征来看,痛经加重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核心信号,且与普通原发性痛经存在明显区别。普通原发性痛经多在月经初潮后 1-2 年内出现,疼痛程度相对稳定,通常在月经来潮前 1-2 天或经期第 1-2 天出现,随着经血排出逐渐缓解,服用普通止痛药(如布洛芬)后效果明显;而子宫内膜异位症引发的痛经(又称 “继发性痛经”),具有 “进行性加重” 的特点 —— 疼痛会随病程延长逐年加剧,疼痛出现时间逐渐提前(可能在月经来潮前 3-5 天就开始),持续时间延长(贯穿整个经期甚至经期后 1-2 天),疼痛程度也更剧烈,部分女性会出现 “绞痛样疼痛”,甚至无法正常工作、生活,服用普通止痛药后效果逐渐减弱,需要加大剂量或更换更强效的药物才能缓解。
这种痛经加重的背后,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机制在发挥作用。异常生长在子宫腔外的内膜组织,同样会随体内激素变化(雌激素升高、孕激素波动)发生周期性脱落出血,但这些 “异位经血” 无法像宫腔内的经血一样通过阴道排出体外,只能积聚在盆腔、卵巢等部位,形成 “异位病灶” 或 “巧克力囊肿”(卵巢内积聚的陈旧性经血呈褐色,形似巧克力)。这些积聚的血液会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盆腔内组织粘连、神经受压;同时,异位病灶会释放前列腺素、炎症因子(如 TNF-α、IL-6)等物质,其中前列腺素会强烈收缩子宫平滑肌,加剧子宫痉挛,进而导致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 —— 这也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痛经进行性加重的核心原因。
除了痛经加重,子宫内膜异位症还会伴随其他典型症状,这些症状可与痛经结合,帮助女性更 地识别病情:
一是月经异常。约 30%-40% 的患者会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淋漓不尽的情况,这是因为异位病灶可能影响子宫收缩功能,或导致子宫内膜面积增大,进而影响经血排出与止血;部分患者还会出现 “经前期点滴出血”,即在月经正式来潮前 1-2 天出现少量褐色分泌物。
二是盆腔痛与性交痛。非经期也可能出现下腹部、腰骶部持续性隐痛或坠痛,尤其在劳累、久坐后加重;性交时若触碰盆腔内的异位病灶,会引发明显疼痛(多位于深部性交痛),导致性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让女性对性生活产生恐惧。
三是不孕。这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最严重的后果之一,约 50% 的患者会出现不孕问题。一方面,盆腔内的异位病灶与炎症会导致输卵管粘连、堵塞,影响卵子与精子的结合及受精卵运输;另一方面,卵巢上的巧克力囊肿会破坏卵巢组织,影响卵泡发育与排卵,进而导致受孕困难。
四是其他部位症状。若异位病灶生长在肠道、膀胱等部位,还可能出现特异性症状,如经期排便时腹痛、腹泻(肠道病灶),或经期尿频、尿急、尿痛甚至血尿(膀胱病灶),这些症状虽不常见,但可作为病情判断的重要补充。
当出现 “痛经进行性加重”,或伴随上述月经异常、盆腔痛、性交痛等症状时,女性需及时采取行动,避免延误诊断。首先,应记录痛经变化情况,包括疼痛开始时间、持续时长、疼痛程度(可采用 “1-10 分” 评分法)、缓解方式及伴随症状,就医时向医生详细描述,为诊断提供依据;其次,尽快到正规医院妇科就诊,进行相关检查 —— 常用的检查包括盆腔超声(初步排查卵巢巧克力囊肿、子宫腺肌症等病灶)、妇科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判断盆腔内是否有触痛结节、增厚组织)、CA125 检测(部分患者 CA125 会轻度升高,可作为辅助指标),必要时需进行腹腔镜检查(这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 “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到盆腔内的异位病灶,并进行病理活检确认)。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切勿将痛经加重视为 “正常现象” 而自行忍耐或长期依赖止痛药 —— 长期服用止痛药可能掩盖病情,且部分强效止痛药存在成瘾风险;同时,子宫内膜异位症若长期未得到治疗,异位病灶会逐渐扩大,盆腔粘连会越来越严重,不仅会让疼痛加剧,还会大幅增加不孕的概率,后续治疗难度也会显著提升。
总之,痛经进行性加重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信号,绝非 “忍忍就过去” 的小事。女性需关注自身月经期间的疼痛变化,结合其他伴随症状及时就医检查,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如药物抑制病灶生长、腹腔镜手术清除病灶等),才能 缓解疼痛、保护生育功能,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