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妇科疾病
子宫肌瘤治疗 介入治疗适用情况
- 合肥长庚医院 时间:2025/10/27 编辑:合肥长庚医院
- 点击免费咨询
- 有明显症状且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 月经异常:因肌瘤导致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出现贫血症状(如头晕、乏力、面色苍白),且经药物(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止血药)治疗 3-6 个月后症状无 ,或停药后症状复发。此类患者通过介入治疗阻断肌瘤供血,可减少肌瘤对子宫内膜的影响, 月经情况,缓解贫血。
- 压迫症状:肌瘤体积较大(直径≥5cm),压迫膀胱导致尿频、尿急、排尿困难,或压迫直肠引起便秘、排便不畅;或肌瘤位于子宫下段、宫颈部位,压迫输尿管导致肾积水。介入治疗可使肌瘤萎缩,减轻对周围器官的压迫,缓解相关症状。
- 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
- 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对于未生育或有再生育计划的患者,若肌瘤影响受孕(如黏膜下肌瘤阻碍受精卵着床、肌壁间肌瘤导致子宫变形),或孕期肌瘤可能引发流产、早产,且不适合进行肌瘤剔除术(如肌瘤数量多、位置特殊,手术风险高),可考虑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无需切除子宫,对子宫肌层损伤小,术后恢复一段时间后(通常为 6-12 个月),可尝试备孕,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孕前评估。
- 无生育需求但避免子宫切除的患者:部分患者虽无生育计划,但因心理因素或对子宫功能的重视,避免接受子宫切除术,且肌瘤症状明显影响生活质量,此时介入治疗可作为替代方案,在消除症状的同时保留子宫。
- 身体状况不适合手术的患者
- 高龄患者(年龄≥50 岁):此类患者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对传统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的耐受度较低,术后恢复慢,且可能存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手术风险较高。介入治疗属于微创操作,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通常术后 1-2 天即可下床活动,1 周左右可出院),更适合高龄患者。
- 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无法承受手术创伤,介入治疗可在降低治疗风险的同时, 控制肌瘤症状。
- 特殊类型肌瘤患者
- 多发子宫肌瘤:若患者子宫内存在多个肌瘤(数量≥3 个),传统肌瘤剔除术难以完全切除所有肌瘤,术后复发率较高,且手术时间长、创伤大。介入治疗可同时作用于所有肌瘤,通过阻断整体供血使多个肌瘤同时萎缩,复发率相对较低。
- 位置特殊的肌瘤:如浆膜下肌瘤(向子宫外生长)、肌壁间肌瘤(位于子宫肌层内),若肌瘤位置深、与周围器官(如膀胱、直肠、血管)粘连紧密,手术切除难度大,易损伤周围组织。介入治疗无需直接接触肌瘤,通过血管栓塞即可达到治疗效果,安全性更高。
- 优势
- 微创性:手术仅需在腹股沟处做一个 2-3mm 的穿刺口,无明显手术切口,术后无疤痕,疼痛轻微,患者恢复快,对日常生活影响小。
- 保留子宫:相比子宫切除术,介入治疗可完整保留子宫,满足患者对子宫功能的需求,尤其适合有生育意愿或重视子宫完整性的患者。
- 疗效明确:多数患者在介入治疗后 1-3 个月内,肌瘤体积可缩小 30%-60%,月经异常、压迫症状等明显缓解,且疗效可维持 3-5 年,部分患者疗效可长期维持。
- 安全性高: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约 5%-10%),常见并发症为术后下腹疼痛、发热(多因肌瘤坏死吸收引起),通常通过药物治疗可缓解,严重并发症(如子宫坏死、卵巢功能损伤)发生率极低。
- 局限性
- 不适用于所有患者:对于黏膜下肌瘤(尤其是带蒂黏膜下肌瘤)、肌瘤直径>10cm 且血供异常丰富的患者,介入治疗效果可能不佳,且存在肌瘤破裂、感染的风险;妊娠期、哺乳期女性,以及对造影剂或栓塞剂过敏的患者,禁止进行介入治疗。
- 可能影响卵巢功能:部分患者(尤其是年龄>45 岁的患者)在介入治疗后,可能出现短暂的卵巢功能波动,如月经周期紊乱、雌激素水平轻微下降,但多数患者在 3-6 个月内可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提前绝经的情况,术前需充分评估卵巢功能。
- 存在复发可能:虽然介入治疗后肌瘤复发率低于传统手术,但仍有部分患者在术后 3-5 年出现肌瘤复发,若复发后症状明显,需再次治疗(如再次介入治疗、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 术后护理
- 术后 6 小时内:患者需平卧休息,穿刺侧下肢制动,避免弯曲,防止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形成;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肿胀,监测生命体征(体温、血压、心率)变化,若出现穿刺部位疼痛、发热(体温<38.5℃),属于正常反应,可通过冷敷、物理降温缓解。
- 术后 1-3 天:可逐渐下床活动,但避免剧烈运动、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预防便秘(便秘可能增加腹压,影响穿刺部位恢复);遵医嘱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止痛药(缓解腹痛),不可擅自停药。
- 术后 1-2 周:避免性生活、盆浴及阴道冲洗,保持外阴清洁,防止感染;注意观察月经情况,若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阴道异常出血,需及时就医。
- 随访计划
- 术后 1 个月:进行首次随访,通过妇科超声检查观察肌瘤体积变化,检测血常规(评估贫血是否 )、肝肾功能(评估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医生根据恢复情况调整后续护理方案。
- 术后 3 个月:进行第二次随访,再次通过超声检查评估肌瘤萎缩情况,若肌瘤体积缩小明显、症状缓解,说明治疗效果良好;若肌瘤体积无明显变化或症状未 ,需进一步检查(如 MRI),明确原因并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 术后 6-12 个月:每年进行 1 次随访,监测肌瘤有无复发,评估子宫及卵巢功能,尤其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需在术后 6-12 个月进行生育能力评估(如输卵管通畅度检查、子宫内膜厚度检测),确认身体条件适合后再备孕。
一、概述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多发于 30-50 岁女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无需特殊治疗,但部分患者会出现月经异常、腹部包块、腹痛、尿频尿急等症状,甚至影响生育,此时需及时干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其中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疗法,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中逐渐普及。本文将重点解析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的原理、适用情况、优势及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二、展开
(一)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的核心原理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全称为 “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其核心原理是通过微创手段阻断子宫肌瘤的血液供应,使肌瘤因缺血缺氧而逐渐萎缩、坏死,从而缓解或消除症状。具体操作流程为:在局部麻醉下,医生通过患者一侧腹股沟处的股动脉穿刺,将导管插入子宫动脉,利用造影技术明确肌瘤的供血动脉后,注入栓塞剂(如聚乙烯醇颗粒、明胶海绵等),堵塞肌瘤的营养血管。由于子宫具有双重血液供应(子宫动脉和卵巢动脉),栓塞肌瘤供血动脉后,正常子宫组织可通过卵巢动脉获得血液,不会受到明显影响,既能达到治疗肌瘤的目的,又能 保护子宫功能。
(二)介入治疗的适用情况
并非所有子宫肌瘤患者都适合介入治疗,需结合肌瘤大小、位置、症状、患者年龄、生育需求等因素综合判断,以下为主要适用情况:
(三)介入治疗的优势与局限性
(四)介入治疗后的护理与随访
三、总结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保宫的治疗方式,适用于有明显症状且药物治疗无效、希望保留子宫、身体状况不适合手术的患者,以及多发肌瘤、位置特殊肌瘤患者。其通过阻断肌瘤供血实现肌瘤萎缩,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明确等优势,但也存在适用范围有限、可能影响卵巢功能、存在复发可能等局限性。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前,需与医生充分沟通,结合自身年龄、症状、生育需求、肌瘤情况等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后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同时,术后需严格遵循护理要求,定期随访,治疗效果,保护生殖健康。
上一篇:
早孕检查后同房 孕早期风险提示
下一篇:
人工流产术后复查 时间节点与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