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妇科疾病
外阴白斑:正确认识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
- 合肥长庚医院 时间:2025/11/13 编辑:合肥长庚医院
- 点击免费咨询
-
引言
“外阴白斑”是一个曾在民间和过去医疗界广泛使用,但定义模糊的术语,它常引起患者的恐惧和误解。在现代医学中,此病更 的名称是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是一组以外阴慢性瘙痒和皮肤色素减退变白为主要特征的、非肿瘤性的皮肤疾病。正确认识其本质,是摆脱困扰、进行规范治疗的第一步。
疾病分类与命名的演变
过去,“外阴白斑”一词常被滥用,甚至被误认为癌前病变。现今,国际外阴疾病研究学会(ISSVD)将其主要分为两类:
外阴硬化性苔藓: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外阴鳞状上皮增生:以表皮增生、增厚为主要特征。
两者可同时存在,称为硬化性苔藓合并鳞状上皮增生。核心概念:这是一组良性、非感染性的慢性皮肤疾病,其本身不是癌症,但长期不愈的鳞状上皮增生有极低概率(约1%-5%)可能进展为外阴癌,因此需要长期管理。
临床表现:不只是“发白”和“瘙痒”
外阴硬化性苔藓:
症状:剧烈、顽固的外阴瘙痒是首要特征,夜间尤甚。可伴有烧灼感、性交痛和排尿不适。
体征:早期为粉红或象牙白色的丘疹,后可融合成片,皮肤变薄、失去弹性,似“羊皮纸”或“卷烟纸”。晚期可出现外阴萎缩、小阴唇消失、阴蒂包皮粘连、口裂狭窄,甚至阴道口挛缩。
外阴鳞状上皮增生:
症状:同样以瘙痒为主。
体征:皮肤增厚、粗糙,呈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表面可呈白色。但萎缩不明显。
病因与诊断方法
病因:尚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自身免疫、遗传倾向、局部神经血管营养失调及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它不是性传播疾病,也不具有传染性。
诊断:
妇科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观察外阴皮肤的色泽、弹性、纹理和有无萎缩、皲裂、糜烂等。
确诊金标准——病理活检:在可疑病变部位取一小块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这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旨在明确诊断、分型,并排除外阴上皮内瘤变(VIN,一种真正的癌前病变) 或浸润癌。
综合治疗策略:控制症状、预防并发症
治疗目标是缓解瘙痒、 皮肤外观、阻止病变进展、预防癌变和保持外阴正常解剖结构。
一线药物治疗:
局部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如氯倍他索丙酸酯软膏。这是治疗外阴硬化性苔藓的可选和核心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经历一个从积极治疗到长期维持的规范流程,能 控制炎症和瘙痒,逆转部分皮肤改变。
局部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可作为二线选择,尤其适用于对激素不耐受或敏感部位。
非药物治疗:
保持外阴清洁干燥:穿宽松纯棉内裤,避免使用刺激性皂液和护理产品。
止痒:避免搔抓,可用冷敷缓解。瘙痒剧烈时可口服抗组胺药。
物理治疗与手术:
聚焦超声、激光等:可能对 局部血液循环和症状有一定帮助。
手术:仅适用于已发生癌变或重度不典型增生、药物治疗无效的粘连畸形矫正,或局部活检。单纯病变切除因复发率高,已不推荐。
长期随访与自我管理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管理。
定期复诊:即使症状缓解,也应每6-12个月复查一次,由医生评估病情,调整维持治疗方案。
自我监测:学会观察外阴变化,如果出现经久不愈的溃疡、硬结、赘生物或疼痛加剧,应立即就医。
心理支持:疾病带来的长期不适和外观改变可能引起焦虑,寻求家人理解和必要时的心理咨询很重要。
结论
“外阴白斑”(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并非不治之症,更不等于癌症。它是一种可以通过规范药物治疗和长期随访得到 控制的慢性皮肤疾病。摒弃恐惧和羞耻,主动寻求妇科或皮肤科医生的 帮助,通过病理活检明确诊断,并坚持使用一线外用激素药物,绝大多数患者能够显著 症状,维持正常生活,并 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下一篇:
卵巢早衰的预警信号与生育力保存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