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妇科疾病
子宫内膜癌的预警与筛查:关注异常出血信号
- 合肥长庚医院 时间:2025/11/26 编辑:合肥长庚医院
- 点击免费咨询
-
长期无对抗的雌激素暴露:
-
肥胖(脂肪细胞将雄烯二酮转化为雌激素)。
-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长期无排卵,子宫内膜受单一雌激素刺激)。
-
无排卵性不孕。
-
分泌雌激素的卵巢肿瘤(如颗粒细胞瘤)。
-
-
遗传因素:
-
林奇综合征: 是最重要的遗传易感因素,与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等相关。
-
-
其他:
-
初潮早、绝经晚。
-
糖尿病、高血压。
-
他莫昔芬(用于乳腺癌治疗和预防)长期用药史。
-
-
经阴道超声:
-
是可选的 影像学方法。主要测量子宫内膜厚度(ET)。
-
绝经后女性: 如无症状,内膜厚度≤4-5mm,发生内膜癌的风险极低。若ET>4-5mm并伴有出血,或无症状但ET>8-10mm,需进一步评估。
-
-
病理学检查(诊断金标准):
-
宫腔镜检查+子宫内膜活检: 这是确诊的依据。宫腔镜可以直视宫腔,观察病灶形态、范围并精准取样。子宫内膜活检可直接获取组织进行病理学诊断。
-
分段诊刮: 传统方法,现多已被宫腔镜取代。
-
-
普通人群: 目前不推荐对无症状普通女性进行常规子宫内膜癌筛查。
-
林奇综合征携带者:
-
这是先进有明确筛查建议的高危人群。
-
筛查方式: 从30-35岁开始,每年进行经阴道超声检查和子宫内膜活检。
-
-
其他高危人群: 如长期使用他莫昔芬的乳腺癌患者、肥胖的PCOS患者等,应提高警惕,对任何异常出血信号立即响应,并及时与医生沟通评估风险。
-
减少雌激素暴露: 控制体重、治疗PCOS恢复排卵。
-
增加孕激素对抗: 对于长期无排卵的育龄期女性,周期性使用孕激素可保护子宫内膜。
-
口服避孕药: 可降低子宫内膜癌风险。
-
对于林奇综合征携带者: 在完成生育后,可考虑预防性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
导语: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体内膜层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幸运的是,它多数发展缓慢,且很早就会发出“警报信号”——异常子宫出血。提高对早期信号的警惕,并了解高危因素与筛查策略,是战胜此病的关键。
一、子宫内膜癌的典型早期症状
绝经后出血: 这是最典型、最重要的警示信号。任何绝经后再次出现的阴道流血,无论量多量少,是鲜红色还是褐色,都需视为异常,必须立即就医检查。
围绝经期月经紊乱: 如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月经周期不规则或经间期出血。
育龄期女性: 可能出现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非经期出血。
二、识别高危人群
具有以下因素的女性风险增高:
三、筛查方法与诊断流程
四、针对高危人群的筛查策略
五、预防策略
结语: 子宫内膜癌是一个“善于”发出早期信号的癌症。绝经后出血是其最关键的警报。了解自身风险,关注身体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出血,毫不犹豫地寻求医疗帮助,通过简单的超声和宫腔镜检查即可明确诊断,从而实现早发现、早治疗,获得极佳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