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妇科疾病
卵巢肿瘤的早期发现与筛查方法建议
- 合肥长庚医院 时间:2025/8/28 编辑:合肥长庚医院
- 点击免费咨询
- 核心风险:若一级亲属(母亲、姐妹、女儿)中有 1 人患卵巢癌,本人患病风险增加 2-3 倍;若有 2 人及以上患病,风险增加 10 倍以上(尤其携带 BRCA1/2 基因突变者,如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朱莉携带 BRCA1 突变,卵巢癌终身风险达 40%-60%)。
- 筛查建议:从 30-35 岁开始筛查,比普通人群提前 5-10 年。
- 核心风险:如此前对比的 “卵巢恶性肿瘤高发于 50 岁以上”,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若出现卵巢肿瘤,恶性概率显著高于育龄期(约 30% vs <5%),且早期更难察觉。
- 筛查建议:每年常规纳入妇科体检,不可因 “已绝经、无月经问题” 忽视。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长期异位病灶刺激可能增加卵巢交界性肿瘤或透明细胞癌风险;
- 乳腺癌病史患者:乳腺癌与卵巢癌存在 “同源性风险”(均与 BRCA 突变相关),乳腺癌患者术后卵巢癌风险比普通人高 2 倍;
- 不孕或未生育人群:未生育女性卵巢长期受雌激素刺激,缺乏孕期 “激素调节缓冲”,卵巢肿瘤风险略高。
- 筛查建议:每 6-12 个月筛查 1 次,结合症状动态调整。
- 持续腹胀:不同于 “吃撑的腹胀”,若腹胀持续 2 周以上,且晨起明显、活动后无缓解,需警惕(可能是早期腹水或肿瘤压迫肠道);
- 异常消化道症状:如不明原因的食欲减退、轻微恶心、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腹泻交替),需排除卵巢肿瘤压迫肠道或影响消化功能;
- 腰背部隐痛:非劳累导致的腰背部持续隐痛,可能是肿瘤牵拉卵巢韧带或轻微侵犯周围组织。
- 方法:晨起空腹、排尿后,平躺在床上,双腿屈膝放松,用手掌顺时针轻揉下腹部(从脐周向两侧下腹部),感受是否有质地硬、边界不清的包块(良性肿瘤多柔软、边界清,恶性多硬实、固定);
- 注意:若触摸到包块(尤其直径 > 5cm),或包块短期内增大,需立即就医(避免自行判断为 “脂肪” 延误)。
- 定期记录体重(若 1 个月内无刻意减重却下降 5% 以上,需警惕恶性肿瘤 “消耗性体重下降”);
- 关注排尿、排便:若出现 “无诱因尿频”(非喝水多导致)或 “排便不尽感”,可能是肿瘤压迫膀胱或直肠,即使症状轻微,也需结合检查排查。
- 核心项目:经阴道超声(可选)+ CA125(糖类抗原 125)+ HE4(人附睾蛋白 4);
- 筛查频率:20-49 岁(育龄期):每 2 年 1 次;50 岁以上(绝经后):每年 1 次;
- 解读要点:
- 超声正常 + 标志物正常:无需进一步检查;
- 超声提示 “纯囊性、边界清、无血流”(良性特征)+ 标志物正常:每 6 个月复查 1 次,观察是否消失或增大;
- 超声提示 “囊实性、边界糊、有乳头状突起”(恶性倾向),或标志物轻度升高(CA125 35-100U/ml):需进一步做盆腔 MRI 明确性质。
- 核心项目:经阴道超声 + CA125+ HE4 + 盆腔 MRI(每 2 年 1 次);
- 额外检查:BRCA1/2 基因检测(30 岁后可做,明确是否携带突变,指导后续筛查频率);
- 筛查频率:30-35 岁开始,每 6-12 个月 1 次;若携带 BRCA 突变,40 岁后可考虑 “预防性卵巢切除”(需结合生育需求和医生评估);
- 优势:MRI 比超声更精准识别 “微小恶性病灶”(如早期卵巢表面的微小乳头状突起),可提前 6-12 个月发现问题。
- 超声无法明确时:做盆腔增强 CT 或 MRI,区分 “良性退变” 与 “恶性浸润”(如判断肿瘤是否侵犯子宫、输卵管);
- 怀疑恶性时:加做 “肿瘤标志物组合”(CA125+HE4+CA199+CEA),如 CA199 和 CEA 升高,提示可能是黏液性癌(此前 “卵巢恶性肿瘤特征” 中提及);
- 年轻女性(<30 岁):若怀疑生殖细胞肿瘤(如未成熟畸胎瘤),加做 AFP(甲胎蛋白)和 β-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这两项是生殖细胞肿瘤的特异性标志物。
- 真相:腹部超声受肠道气体、膀胱充盈度影响,对小卵巢肿瘤(直径 <3cm)检出率低(约 50%);经阴道超声贴近卵巢,分辨率更高,小肿瘤检出率达 90% 以上,是卵巢筛查的 “可选”(无性生活者可选择经直肠超声替代)。
- 真相:约 20% 的卵巢上皮性癌(如黏液性癌)患者 CA125 正常,仅靠 CA125 易漏诊;需联合 HE4(特异性更高),两者联合检测可将卵巢癌早期检出率从 80% 提升至 95% 以上。
- 真相:生理性囊肿(如滤泡囊肿、黄体囊肿)会随月经周期消失,但病理性囊肿(如成熟畸胎瘤、交界性肿瘤)不会消失,若超声提示 “囊肿消失”,需确认是否为 “超声角度遮挡”,建议 3 个月后复查,避免漏诊 “隐匿性肿瘤”。
- 真相:虽然少见,但 20-30 岁年轻女性可能患 “卵巢生殖细胞恶性肿瘤”(如未成熟畸胎瘤、卵黄囊瘤),这类肿瘤进展快,早期若忽视,后果严重;年轻女性若出现 “快速增大的腹部包块” 或 “不明原因发热”,需立即筛查。
- 第一步:明确自身风险:先判断是否为 “高危人群”(家族史、绝经后、相关疾病史),高危者更早、更频繁筛查;
- 第二步:日常动态监测:关注持续腹胀、腰背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定期触摸腹部、记录体重变化,不忽视 “小不适”;
- 第三步:科学医学筛查:普通人群 “超声 + CA125+HE4” 每 1-2 年 1 次,高危人群加做 MRI 和基因检测,避免单一检查漏诊。
一、先明确:哪些人是卵巢肿瘤 “高危人群”?
早期发现的前提是先锁定高风险人群,这类人群需更早、更频繁地进行筛查,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卵巢癌家族史人群
2. 绝经后女性
3. 有相关疾病史人群
二、日常自查:捕捉 “早期信号”,避免遗漏
卵巢肿瘤(尤其恶性)早期无症状,但身体仍可能出现细微信号,需学会识别并及时就医:
1. 关注 “非特异性不适”(易被忽视的早期提示)
2. 触摸腹部:简单但 的 “初步检查”
3. 记录 “身体变化”:动态监测更精准
三、医学筛查:“金标准组合”,精准发现
日常自查仅为 “初步提示”,确诊需依赖医学检查,推荐 “超声 + 肿瘤标志物” 的核心组合,根据风险分层调整:
1. 基础筛查方案(普通人群,非高危)
2. 强化筛查方案(高危人群,如 BRCA 突变者)
3. 特殊情况:“针对性检查” 补全漏洞
四、筛查误区:避开 “坑”,筛查
1. 误区 1:“做了腹部超声,就不用经阴道超声”
2. 误区 2:“CA125 正常,就肯定不是卵巢癌”
3. 误区 3:“卵巢囊肿消失了,就不用再管”
4. 误区 4:“年轻就不会得卵巢恶性肿瘤”
五、总结:早期发现的 “3 步核心策略”
最终提醒:卵巢肿瘤早期发现的关键是 “主动筛查”,而非 “等待症状明显”—— 尤其恶性肿瘤,早期(Ⅰ 期)5 年生存率约 80%,晚期(Ⅲ-Ⅳ 期)仅 20%-30%,及时筛查是 预后的核心。
上一篇:
卵巢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
下一篇:
卵巢巧克力囊肿的成因与处理方式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