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是妇科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并非独立疾病,而是指月经周期、经期长度、经量出现异常,或伴随痛经、异常出血等症状的统称。正常月经周期为 21-35 天,经期持续 3-7 天,经量 20-60ml,超出此范围即属于月经不调。其病因复杂,既与生理机制紊乱相关,也受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影响,临床需结合分类精准判断,才能针对性干预。
临床通常根据病因来源,将月经不调分为 “功能性” 与 “器质性” 两大类,二者在发病群体、治疗方向上差异显著。
此类占月经不调的 70% 左右,多因下丘脑 - 垂体 - 卵巢轴(HPO 轴)功能异常所致,常见于青春期、育龄期女性及围绝经期女性,无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
-
青春期月经不调:青春期女孩(12-18 岁)HPO 轴尚未完全成熟,卵泡发育不稳定,无法规律排卵,易出现 “无排卵性功血”。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如 2 个月来 1 次或 1 个月来 2 次)、经量时多时少,部分女孩初潮后 1-2 年仍无规律,多随年龄增长逐渐 。
-
育龄期功能性异常:育龄女性(18-45 岁)若长期压力大、熬夜、过度节食,会抑制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导致卵泡发育受阻。常见类型包括:
-
黄体功能不足:排卵后黄体分泌孕激素不足,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如 20 天左右来潮)、经期前少量点滴出血;
-
无排卵性功血:多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因雄激素过高、卵泡无法成熟排卵,月经周期可延长至 3-6 个月,甚至闭经,经量可能突然增多引发贫血。
-
围绝经期月经不调:45 岁以上女性卵巢功能衰退,卵泡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排卵逐渐不规律直至停止,表现为周期逐渐延长(如从 30 天延长至 45 天、60 天)、经量逐渐减少,最终过渡至闭经,此过程通常持续 1-5 年。
此类由明确的器官病变或全身疾病引发,需通过检查(如 B 超、激素检测、内镜)明确病因,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影响生育或健康。
-
子宫相关病变:
-
子宫肌瘤:子宫平滑肌良性增生,若肌瘤位于黏膜下或影响宫腔面积,会导致经量增多(超过 80ml)、经期延长(超过 7 天),部分患者伴随痛经;
-
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形成息肉,常见症状为经间期出血(月经干净后又出血)、经量增多,息肉较大时可能影响受精卵着床;
-
子宫内膜炎:病原体感染子宫内膜引发炎症,炎症刺激导致子宫内膜充血、水肿,表现为经期延长、经量增多,伴随下腹坠痛、白带增多(异味)。
-
卵巢与盆腔病变:
-
卵巢囊肿:如卵巢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囊肿压迫卵巢组织影响排卵,可导致月经周期紊乱,同时伴随进行性加重的痛经;
-
盆腔炎性疾病:输卵管炎、盆腔腹膜炎等炎症,会通过影响卵巢血供、干扰 HPO 轴信号,导致月经周期延长或经量异常,常伴随发热、下腹持续疼痛。
-
全身性疾病:
-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会导致代谢减慢,影响卵巢激素合成,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经量减少,甚至闭经;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则可能导致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增多;
-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因凝血功能异常,会导致月经期间出血不止、经量显著增多,严重时引发失血性贫血;
-
营养不良相关:长期过度节食(体重低于标准体重 15%)会导致脂肪组织减少,而脂肪是合成雌激素的重要原料,雌激素不足会抑制排卵,引发闭经或月经稀发。
月经不调的病因涵盖 “功能性” 与 “器质性”,前者与 HPO 轴功能、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后者由生殖器官病变或全身性疾病引发。临床判断需结合患者年龄(如青春期多为功能性、围绝经期需警惕器质性)、症状(经量 / 周期 / 伴随症状)及检查(B 超、激素六项、甲状腺功能),避免 “单一归因”。例如,育龄期女性月经稀发,需同时排查多囊卵巢综合征(功能性)与卵巢囊肿(器质性);青春期女孩经量过多,需排除凝血功能异常(全身性疾病)而非仅考虑 HPO 轴未成熟。明确分类与病因,是制定 治疗方案(如调节生活方式、药物干预、手术治疗)的前提,也能帮助女性更早发现潜在疾病,降低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