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月经不调
痛经的中西医缓解方法与护理
- 合肥长庚医院 时间:2025/9/13 编辑:合肥长庚医院
- 点击免费咨询
-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选止痛方案
- 常用药物:布洛芬(每次 200-400mg,每 6-8 小时 1 次)、萘普生(每次 200mg,每 12 小时 1 次)、双氯芬酸钠(每次 50mg,每日 2 次)。
- 用药要点:需在疼痛发作前 1-2 天或经期第一天开始服用,连续 3-5 天,避免疼痛剧烈后再用药(效果减弱);有胃溃疡、哮喘病史者慎用,可选择对胃肠道刺激小的剂型(如缓释胶囊)。
- 激素类药物:针对病因预防
- 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如屈螺酮炔雌醇片、去氧孕烯炔雌醇片,连续服用 21 天为 1 周期,可使痛经缓解率达 90%,同时适合有避孕需求的育龄期女性,需排除血栓、高血压等禁忌症。
- 孕激素类药物:如地屈孕酮(每次 10mg,每日 2 次,经期前 10 天开始服用),适合无避孕需求或不宜服用避孕药的患者,通过抑制子宫内膜增生,减轻子宫收缩痛。
- 其他辅助药物
- 解痉药:如颠茄片(每次 10mg,每日 3 次),针对痛经伴随的子宫强烈痉挛,缓解腹部绞痛,但可能引起口干、视力模糊,青光眼患者禁用。
- 维生素类:维生素 E(每日 100-200mg)、维生素 B6(每日 40mg)可辅助减轻疼痛,尤其适合青春期原发性痛经患者,需连续服用 2-3 个周期见效。
- 子宫内膜异位症 / 子宫腺肌症:除药物(如 GnRH-a 类药物抑制卵巢功能)外,可通过腹腔镜手术切除异位病灶,缓解疼痛;无生育需求者,可考虑放置曼月乐环(释放孕激素,抑制内膜生长)。
- 子宫肌瘤 / 子宫内膜息肉:若肌瘤或息肉压迫子宫、影响经血排出,需通过手术切除(如宫腔镜下息肉摘除术),从 痛经。
- 气滞血瘀型:最常见类型,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伴随胸胁胀痛。
-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 常用方剂 / 药物:膈下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香附);中成药可选用益母草颗粒(每次 1 袋,每日 2 次,经期前 3 天开始服用)、血府逐瘀胶囊(每次 6 粒,每日 2 次)。
- 寒凝血瘀型: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暗有块,伴随畏寒、手脚冰凉。
-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 常用方剂 / 药物:温经汤(吴茱萸、桂枝、当归、白芍);中成药可选用艾附暖宫丸(每次 6g,每日 2 次,经期前 1 周开始服用)、少腹逐瘀丸(每次 9g,每日 2 次)。
- 气血虚弱型: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经血量少、色淡质稀,伴随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眼花。
-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 常用方剂 / 药物:八珍益母汤(党参、黄芪、当归、熟地黄);中成药可选用八珍颗粒(每次 1 袋,每日 2 次)、乌鸡白凤丸(每次 9g,每日 1 次,非经期服用)。
- 针灸 / 艾灸:
- 针灸:经期前 3-5 天开始,针刺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每次留针 20 分钟,可调节气血、缓解痉挛,止痛 率达 85% 以上。
- 艾灸:适合寒凝血瘀型痛经,用艾灸盒温灸小腹部(关元、气海穴)或腰部(肾俞穴),每次 15-20 分钟,经期前 1 周开始,每日 1 次,注意避免烫伤皮肤。
- 推拿按摩:
- 经期前可顺时针按摩小腹部(以肚脐为中心,力度适中),每次 10-15 分钟,促进腹部气血运行;
- 按压三阴交穴(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际),每次按压 3-5 分钟,双侧交替,可缓解疼痛。
- 中药外敷:将艾叶、生姜、花椒各 30g 打碎,用纱布包裹蒸热后敷于小腹部,每次 20 分钟,每日 1 次,经期前使用,可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 保暖:避免受凉,尤其注意腹部、腰部、脚部保暖,可穿护腰、袜子,用热水袋或暖贴热敷小腹部(温度 40-50℃,避免直接贴皮肤),每次 15-20 分钟,每日 3-4 次。
- 饮食:经期忌生冷食物(如冰淇淋、冷饮、西瓜)、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火锅),可多喝温热饮品(如红糖姜茶:生姜 3 片 + 红糖 15g,煮水代饮,适合寒凝血瘀型)、温热粥品(如红枣桂圆粥,补气血)。
- 休息与运动: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绳),但可进行轻柔活动(如散步、瑜伽温和拉伸),促进经血排出,减轻子宫压力;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减少身体疲劳导致的疼痛加重。
- 情绪调节:焦虑、紧张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加重痛经,可通过听音乐、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放松,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 生活习惯:平时避免久坐(每 1 小时起身活动 5 分钟),防止盆腔血液循环不畅;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维持内分泌稳定。
- 饮食调理:非经期可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菠菜、动物肝脏、坚果),减少高盐、高糖、高脂食物摄入,避免体重过快增长(肥胖可能加重痛经)。
-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 3-4 次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瑜伽),增强体质, 盆腔血液循环,长期坚持可使痛经发生率降低 30%。
痛经是女性月经期常见症状,表现为经期或经前 1-2 天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可伴随腰酸、乏力、恶心、呕吐甚至头晕,严重时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作。临床将其分为 “原发性” 与 “继发性”:原发性痛经无盆腔器质性病变,多与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G)过高相关,常见于青春期女性;继发性痛经由盆腔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引发,多见于育龄期女性。缓解痛经需结合中西医优势,同时配合科学护理,兼顾 “即时止痛” 与 “长期调理”。
一、西医缓解方法:快速止痛与病因干预
西医针对痛经以 “对症止痛” 和 “去除病因” 为核心,根据疼痛程度与类型选择药物或治疗方案,起效快、针对性强。
(一)药物治疗:分级缓解疼痛
适用于原发性痛经及继发性痛经的疼痛发作期,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子宫收缩与炎症反应,止痛 率达 80% 以上。
适用于继发性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原发性痛经反复发作、对 NSAIDs 不耐受的患者,通过抑制排卵、减少子宫内膜脱落,降低前列腺素水平。
(二)针对继发性痛经的病因治疗
若痛经由明确疾病引发,需先治疗原发病:
二、中医缓解方法:辨证调理,标本兼顾
中医认为痛经与 “气血运行不畅”“胞宫失养” 相关,需根据体质辨证分型,通过中药、针灸等方法调理,适合长期 ,减少复发。
(一)中药调理:分型用药
(二)非药物中医疗法
三、痛经的日常护理:减少诱发因素,辅助缓解
无论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痛经,科学护理均可减轻疼痛、降低发作频率,需贯穿经期前后:
(一)经期护理要点
(二)非经期预防护理
三、总结
痛经缓解需 “中西医结合 + 日常护理”:西医适合快速止痛与继发性痛经的病因治疗,中医适合长期辨证调理、减少复发,而科学护理可辅助减轻疼痛、预防发作。需注意:若痛经突然加重、伴随经量异常增多 / 减少、发热等症状,或疼痛持续超过 3 天且药物无效,需及时就医排查继发性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避免延误治疗。通过 “即时干预 + 长期调理”,多数痛经可 ,不影响正常生活。
上一篇: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下一篇:
月经过多或过少的潜在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