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妇科疾病
细菌性阴道病:微生态失衡的警示与规范处理
- 合肥长庚医院 时间:2025/11/20 编辑:合肥长庚医院
- 点击免费咨询
-
导语: 细菌性阴道病(BV)是育龄女性中最常见的阴道感染之一,但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炎症”。其本质是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优势乳酸杆菌减少,而其他微生物(如加德纳菌、厌氧菌)过度增殖所导致的一种微生态紊乱状态。
一、 认识细菌性阴道病
BV的核心问题是阴道微环境的改变。健康的阴道以乳酸杆菌为优势菌,它维持着酸性环境(pH值≤4.5)。当乳酸杆菌减少,阴道pH值升高(>4.5),为其他条件致病菌的生长提供了机会,从而引发BV。
关键点: BV不属于性传播感染(STI),但性生活可能影响其发生。它反映了阴道局部免疫和微生态自稳能力的下降。
二、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约半数BV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
特征性白带: 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灰白色或灰黄色,质地稀薄均匀,常黏附于阴道壁。
特殊鱼腥臭味: 这是BV的典型特征。气味在性生活后或月经期可能更为明显,因为精液和经血(呈碱性)会使阴道pH值进一步升高,促使胺类物质挥发。
瘙痒或刺激感相对较轻: 这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剧烈瘙痒形成对比。
诊断标准(Amsel标准,满足其中三项即可临床诊断):
均质、稀薄的阴道分泌物。
阴道分泌物pH值 > 4.5。
胺试验阳性(在分泌物中加入10%氢氧化钾后释放出鱼腥味)。
线索细胞阳性(湿片显微镜下见阴道上皮细胞边缘模糊,被大量细菌附着)。
三、 BV的潜在风险与危害
BV并非小问题,若不规范治疗,可能带来一系列并发症:
增加STI风险: 使女性更易感染艾滋病病毒、淋病、衣原体等。
盆腔炎性疾病(PID): 上行感染的风险增加。
妊娠期并发症: 与胎膜早破、早产、绒毛膜羊膜炎相关。
术后感染: 增加妇科手术后的感染风险。
四、 规范治疗与复发管理
药物治疗:
口服药物: 甲硝唑或替硝唑。
局部用药: 甲硝唑阴道栓剂或克林霉素阴道乳膏。
关键: 必须足量、足疗程用药,即使症状消失也要完成整个疗程。
应对复发: 高达50%的患者可能在3-12个月内复发。应对策略包括:
延长巩固治疗: 在初始治疗完成后,采用每周2次的甲硝唑凝胶维持治疗,持续数月。
恢复微生态: 在抗生素治疗结束后,可考虑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乳酸杆菌制剂(口服或局部),帮助恢复阴道优势菌群。
寻找并去除诱因: 如避免过度冲洗阴道、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等。
结语: 细菌性阴道病是阴道微生态失衡的“信号灯”。规范诊疗、完成全疗程用药并结合微生态调节,是 治疗并预防复发的关键。认识其潜在危害,积极管理,是维护女性生殖健康的重要一环。
上一篇: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后的内分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