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妇科疾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慢性盆腔痛:深入解析疼痛机制与管理
- 合肥长庚医院 时间:2025/11/20 编辑:合肥长庚医院
- 点击免费咨询
-
导语: 慢性盆腔痛(CPP)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最核心、最困扰患者的症状。这种疼痛远非简单的“痛经”,其背后涉及复杂而多样的生理病理机制。深入理解疼痛的来源,是制定 镇痛策略、提升生活质量的基础。
一、 内异症相关疼痛的多元化机制
炎症核心学说: 异位的内膜病灶在月经期出血,血液作为“异物”刺激腹腔,引发严重的局部炎症反应,释放大量前列腺素、细胞因子等致痛物质,直接刺激神经末梢。
神经浸润与神经增生: 深部浸润型内异症(DIE)病灶可主动侵入盆腔神经丛(如骶韧带、子宫直肠陷凹),或刺激病灶周围新生神经纤维生长(神经支配),导致持续性、烧灼样的深部疼痛和性交痛。
盆腔粘连与牵拉: 内异症引起的盆腔广泛粘连,在身体活动或肠道蠕动时牵拉腹膜,产生机械性疼痛。
中枢敏化: 长期、剧烈的疼痛信号持续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脊髓和大脑对疼痛的感知阈值下降、放大疼痛信号。这意味着即使病灶本身不再活跃,大脑也可能持续感受到疼痛。
二、 疼痛的特点与评估
内异症的疼痛表现多样:
进行性加重的痛经。
慢性盆腔痛: 非经期也存在的下腹痛、腰骶部酸痛。
深部性交痛: 撞击到子宫直肠陷凹病灶时发生。
排便痛: 直肠阴道隔或肠壁受累时出现。
放射痛: 可放射至臀部、大腿。
疼痛评估: 医生会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等工具量化疼痛,并详细询问疼痛与月经、性生活、排便的关系。
三、 综合性的疼痛管理策略
治疗需多模式、个体化,目标是控制疼痛、恢复功能。
药物治疗——一线方案:
激素治疗: 核心在于抑制卵巢功能,造成“假孕”或“假绝经”状态,使异位内膜萎缩。
复方口服避孕药(COC): 用于轻中度疼痛。
孕激素: 如地诺孕素,对疼痛控制效果良好。
GnRH-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强效抑制卵巢功能,用于中重度疼痛,需反向添加治疗以减轻副作用。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曼月乐): 对缓解痛经和深部性交痛 。
手术治疗:
腹腔镜手术: 切除或破坏所有可见的异位病灶、分离粘连,是缓解疼痛的 手段,尤其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合并不孕者。
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 对于无生育要求、症状严重的患者,是根治性选择。
多学科疼痛管理:
非甾体抗炎药: 如布洛芬,用于缓解经期疼痛。
神经调节药物: 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或中枢敏化 。
盆底物理治疗: 针对因疼痛导致的盆底肌高张力(痉挛),通过手法松解、生物反馈等缓解疼痛。
心理支持与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患者应对慢性疼痛带来的焦虑、抑郁,改变对疼痛的认知和行为反应。
结语: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疼痛管理是一场“持久战”。它要求医生和患者共同协作,采取从药物、手术到康复、心理的“组合拳”策略。理解疼痛的复杂性,主动寻求多学科帮助,是内异症患者走出疼痛阴影,重掌生活主动权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
细菌性阴道病:微生态失衡的警示与规范处理
下一篇:
妇科超声在子宫内膜监测中的应用与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