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妇科疾病
女性下尿路症状与盆底疾病的关联
- 合肥长庚医院 时间:2025/11/19 编辑:合肥长庚医院
- 点击免费咨询
-
导语: 尿频、尿急、夜尿增多、排尿困难……这些下尿路症状(LUTS)困扰着众多女性。许多人习惯性地将其归咎于“泌尿系感染”或“肾虚”,然而,其背后常常隐藏着盆底功能状态的改变。理解盆底与排尿的密切关系,是找准病因、 治疗的第一步。
一、 盆底肌与膀胱尿道功能的协同
盆底肌群像一张“吊床”,承托着膀胱、尿道和阴道。尿道括约肌正是盆底肌的一部分。盆底功能的正常是维持尿道闭合压、控制尿液储存和排空的基础。
当盆底肌松弛(肌力不足): 对尿道的支撑力减弱,可能导致压力性尿失禁。
当盆底肌过度紧张/痉挛(高张力): 可能导致尿道括约肌无法 松弛,出现排尿困难、尿流变细。
当盆底肌协调障碍: 在需要排尿时,肌肉反而收缩,导致尿潴留。
二、 常见与盆底相关的下尿路症状
储尿期症状:
压力性尿失禁: 咳嗽、跳跃等腹压增高时漏尿。主要与盆底支撑结构松弛有关。
急迫性尿失禁/膀胱过度活动症(OAB): 突发的强烈尿意,难以延迟。可能与盆底肌高张力、膀胱感觉神经过敏或两者并存有关。
排尿期症状:
排尿困难、尿流变细、排尿费力: 可能与盆底肌无法 放松(排尿时括约肌协同失调)有关。
排尿后症状:
排尿不尽感。
三、 诊断与评估:多学科视角
当出现LUTS时,就诊科室可能包括妇科、泌尿外科或盆底康复中心。评估流程包括:
详细问诊与排尿日记: 记录每日饮水、排尿时间、尿量及漏尿事件。
妇科检查与盆底肌评估: 评估盆腔器官有无脱垂,并通过手法或仪器检测盆底肌的肌力、耐力及协调性。
尿常规、尿培养: 排除尿路感染。
尿动力学检查: 客观评估膀胱储尿和排尿的功能状态,是诊断复杂性LUTS的重要方法。
盆底超声: 可实时观察静息和用力状态下膀胱颈的位置、尿道形态及盆底结构。
四、 个体化治疗策略
治疗需基于 的诊断,针对根本的盆底问题。
对于盆底肌松弛(压力性尿失禁等):
盆底肌训练(凯格尔运动): 一线治疗方法。
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
手术治疗: 如尿道中段悬吊术。
对于盆底肌过度紧张/膀胱过度活动症:
盆底物理治疗: 核心是放松训练,如盆底肌筋膜手法松解、生物反馈学习降低肌张力。此时盲目进行凯格尔运动会加重病情!
膀胱训练: 逐渐延长排尿间隔。
药物治疗: 如M受体拮抗剂或β3受体激动剂,缓解膀胱逼尿肌的过度活动。
对于混合性情况: 治疗更为复杂,需由 医生制定顺序,通常先处理高张力问题,再训练肌力。
生活方式干预:
管理液体摄入(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
减少咖啡、浓茶等膀胱刺激物的摄入。
控制体重,治疗便秘。
结语: 女性下尿路症状是一个涉及泌尿系统与盆底支持系统的交叉领域。当面临这些困扰时,不应简单归因或默默忍受。寻求 的盆底功能评估,明确是“松弛”还是“紧张”所致,才能走上对因治疗的康庄大道,彻底解决“难言之隐”。
上一篇:
抗苗勒管激素与女性生育力评估






